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1年11月17日

“五到户”精准赋能人的全面发展

雷代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及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乡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到户”工作立足乡村现实条件和具体情境, 高度重视农民主体意识的建构,最大限度激发集体创造力,通过组织有帮扶能力的村支“两委”成员、党员干部、能人大户等结成对子,统筹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探索,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强支部,夯基石,促进产业发展。聚焦产业兴旺要求,“五到户”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产业振兴互融互促。在保靖县碗米坡镇柳树坪村,村支“两委”邀请农业专家来村里传授农业技术,培养本地农技人员;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优质平台,高标准搭建蔬菜配套产业园,建立起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不断擦亮产业“金字招牌”;大胆借力现代科技,探索发展网红经济,使现代技术这个“最大变量”变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劳务就业、订单收购、资产入股为抓手,以组织力凝聚群众力,促进村民增产增收。

强意识,树观念,加快生态宜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自然环境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的载体,也是实现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前提。“五到户”工作以党建红色引擎为核心,通过定期开展“美丽湘西”、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具体工作内容,引导党员干部成为绿水青山的引领者、守护者、践行者,党员干部的言传身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村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生产实践中自觉坚持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由此实现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强导向,促融合,推动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五到户”的本质是基层自治的一次创新探索,在文化建设方面给予了农民更多的参与权、话语权、表达权,有助于准确把握村民文化需求的兴奋点,从而提供更加丰富的、为广大村民所价值认同和喜闻乐见的文化供给。志愿服务队通过教群众广场舞、举办祭祀活动、进行诗歌创作、组织观看主题电影等,将党的文化、民族文化传承有机融入乡村文化生活。党组织趁势而动,在志愿服务队的带领下,村民的参与热情得到极大提升,革除陋习、净化乡风、教化乡民取得显著成效。

强引领,激活力,深化基层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五到户”工作从组织振兴入手破解乡村治理结构性张力,重塑乡村治理秩序。通过深挖熟人社会中的“民间权威”,党支部组织有威信与影响力的村民、无职党员、能人大户加入志愿服务队,这个“类组织”是释放乡土人才活力、破解乡村人手不足、提高治理和服务效能的关键,他们凭借自身具备的影响力和专业特长,推动、引导群众参与公共生活。民情分析会、村民议事会,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在此基础上,镇党委的参与,实现了政府治理和村民自治良性互动,从而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五到户”因而成为“枫桥经验”的创新性生动实践。

强服务,满需求,助推生活富裕。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民的生活从“饱起来”向“富起来”转变,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村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与精细化。“五到户”充分重视民情搜集及研判,利用“1+N”及“三单模式”准确掌握群众需求,结合电子政务,推动更多惠民政策和民生实事在线一次办理,以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更好的便民利民惠民。此外,在以往“互助五兴”经验基础上,“五到户”工作通过乡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门的介入来实现服务增权,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领下,为民服务内容从互助小组内的治安调解、村居环境、文体娱乐拓展到更大范围内的产业对接、公益慈善、合作社领办等领域,较好解决了以往村内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村庄环境、邻里关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村民幸福感,为共同富裕打下良好的基础。

--> 2021-11-17 1 1 团结报 c80096.html 1 “五到户”精准赋能人的全面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