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名猛 通讯员 孙 丹 黄永正
500多年前,先贤吴鹤创办了“潕溪书院”,点燃了湘西文明之薪火;85年前,在潕溪书院旧址上建立的“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成为湘西地区现代师范教育之滥觞;20年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开启了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育人才的神圣征程。 百年学府,人文蔚起;青春师院,风华正茂。 “我们矢志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全省‘三高四新’战略为总牵引,认真贯彻落实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质量立院、特色兴院和人才强院计划,紧紧围绕‘思想观念更新、教育质量提升、美丽师院建设’三大工程,切实履行高校五大职能,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书写好新时代吉大师院发展的新篇章。”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保国激情满怀地说道。
文明薪火传四方
“东山耸翠,潕溪发祥。鳌鱼峰上,书声琅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沐浴春风,佳木成行。点燃那文明薪火,传向四面八方,五百年歌声,久久回响。看今朝,再奏华章……”初冬时节,走进整洁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园,扑面而来的是锐意发展的蓬勃朝气。踏进那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潕溪书院,感受到的是厚重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
1513年,师从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吴鹤,回乡后在鳌鱼峰上开设蒙馆,即潕溪书院的前身,开启了苗疆教育之先河。自此以降数百年间,王玮、陈孜等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先后到书院设坛讲学、传道授业,文明薪火传向四面八方。潕溪书院几经兴废,但书院精神绵延不绝,这片土地上生民教化的精神需求和“读儒书耕砚田”的传统文明生生不息。
1936年,在潕溪书院旧址成立“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它将湘西带进了现代师范教育的时代。湖南省立乾城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湖南省湘西第一民族师范学校、湖南省吉首民族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后,学校几经易名,但从未脱离师范教育这一根基,始终是湘西及四省边区培养义务教育师资最具影响力的学校之一。据统计,从1980年至2001年,学院为全州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和学历提升教育16000余人次,为1000余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任职培训,并开辟了与州内外高校联合办学和函授教育的新路子。1986年,学院因“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并被《人民日报》报道。
百年学府,育育人之才。自开办师范教育以来,从鳌鱼峰走出去8万余莘莘学子,他们有的扎根于湘西土家苗寨,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有的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祖国的各项事业贡献青春与生命。
如今,散布于湘西大山各处的中小学校中,80%以上的教师、70%左右的校长都毕业于鳌鱼峰上的这所学校。州政协副主席向顶天说:“吉大师院为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培训的各类优秀人才,对提高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在湘西地区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沐浴春风奏华章
2001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湘西民族教育学院与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自成立那天起,建设“湖南西部地区特色鲜明、影响较大、具有特殊价值的、不可替代的师资培训基地”便成为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吉大师院组建之时,面临的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境地:最新的建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的教学楼,运动场是煤渣铺就的,教师中仅有2位教授,教职工中没有一名具有硕士学位,更别提博士了……听说,当年秋季开学,有的新生来学校报到,只看了一眼校园,头也不回地就打道回府。
面对发展困境,吉大师院人没有畏缩不前。以周纯禄、彭勇忠为领导的师院首届党委班子从争取项目入手,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完成了筚路蓝缕创基业的历史使命。随后贾维剑、刘保国、石群勇接过接力棒,率领全体师院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全面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2018年,学院新一届党委班子集体确立了“思想观念更新、教育质量提升、美丽师院建设”三大工程,擘画了吉大师院发展的美好未来。
近年来,吉大师院投入资金近3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如今的师院,占地面积达163 亩,在校全日制学生 4900 余人,拥有价值3亿余元的教学仪器和现代化教学设施。崭新的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宿舍拔地而起,标准化的塑胶田径运动场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场所,连接东西校区人行天桥、电子钢琴室和电子阅览室,其他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潕溪书院修缮一新,图书馆藏书达30万余册。
吉大师院的发展得益于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州委州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得益于一届又一届师院人抢抓机遇、谋划长远的有力举措,学院办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办学定位科学准确。学院坚持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合格师资,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充实内涵求提高”的办学理念,完成了由开展成人教育、中师教师培养到开办高等教育的转型和蜕变。
学科专业层次多样。学院设置有1个教育硕士专业,2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形成了涵盖培养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课程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格局,实现了专业硕士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构建起了覆盖教师教育全过程的优势学科群。
师资建设成效显著。学院聘请了黄永玉、戴庆夏、徐世璇、刘建洲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并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普林斯顿在吉首”为工作平台,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夏威夷大学等高校及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目前,学院在职教职工311人,其中专任教师228人,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68人,博士研究生7人(含在读),硕士研究生 155 人。30名教师先后荣获省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和省、州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职教名师等荣誉称号。
教研科研硕果累累。学院依托“湖南省教育科学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建院以来,共争取并获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 22 项、省部级 199 项、州(校)级 33 项、编著出版专著30部。发挥学院在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小学与学前教育学科教学研究等方面优势,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2020 年,学院两项成果分别获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一项成果获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一项成果获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学院面向全国9个省市招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校人数达1200人以上。建院以来,共培训各级各类师资上万人。近年来,学院启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大学生校级科研等项目,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020届专科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合格率高达83.53%,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6.5%。
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学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并执行以“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为基本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学院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和平安校园建设,确保学院始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成为品牌。学院自2006年招收首届定向生以来,培养了4583名公费定向师范毕业生。这些学生从学院毕业后,全都走上了中小学的教学岗位。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他们尽心尽力、诲人不倦,成为湘西州基础教育发展和教育扶贫的中坚力量,为全州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湘西州优秀基层党组织”“湖南省高校班级管理先进集体”“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先进集体”等集体荣誉。
在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大道上,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一路高歌猛进、铿锵前行。
扬帆起航再出发
赓续百年学府荣光,绘就青春师院宏图。站在新起点,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怀揣新梦想,踏上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学院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也是学院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石群勇表示“我们将继续突出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提升办学水平,为将学院全面建成有特色、高质量、教学型师范学院而努力奋斗!”
“十四五”期间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将围绕“思想观念更新、教育质量提升、美丽师院建设”三大工程,积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学科及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提升科学研究实力,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院治理水平,提高师生幸福指数,朝着武陵山片区特色鲜明、高质量的师范学院目标不断前进。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回望来路,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大刀阔斧改革探索发展新路径,上下齐心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站上新高度,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丰富队伍建设新内涵,创造了累累硕果。建院20周年的祝福、期许和展望,是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在新起点上开新局的总动员,也是学院在新征程上再出发的总号令,师院人必将从党史学习教育和州第十二次党代会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吹响追求卓越的号角,着力写好新征程上的“奋进篇章”。
本版图片由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