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经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培养、分类施策,多元主体、分工配合,广招英才、高效用才,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打造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提高政治意识,全面培养、分类施策
要围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考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复杂背景、严峻环境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全面培养应对复杂局面、适应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综合性人才。
推进人才振兴,要立足农业农村实际,注重分类施策。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技能培训等,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培训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针对不同地区人才现实需要,发挥科技特派员政策优势,创新开展“导师带徒”等结对帮扶机制,着力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优势互补、科学合理的完备的乡村振兴人才梯队。
强化资源整合,多元主体、分工配合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要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立体培养”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乡土人才培训机制,广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组织优秀乡土人才参加学历提升行动,促进乡土人才知识结构转型升级。要完善高等教育、党校(行政学院)、广播电视学校等立体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农业传统学科专业边界,打造实用精品培训课程,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加强对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基层团组织书记等乡村干部队伍的培训。
整合社会资源,打好分工配合“组合拳”。要推动人才培养、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按规定列入各级预算,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要整合农业、人社、金融、科技等部门资源,在项目支持、金融信贷、科技服务等关键环节给予保障支持,破解乡土人才创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尊重成长规律,广招英才、高效用才
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研究制定具体落实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作用,广泛培养、吸引、用好各方面人才。要强化政治引领,优先将年纪轻、素质好、懂经济的党员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人才干部库,推荐优秀乡土人才充实到“两委”班子中。要解放思想、转变思维,破除唯编制、唯地域、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积极推动农村人才评价机制变革。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造良好工作氛围,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挥舞台,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的力量。要强化激励,提高乡土人才归属感和荣誉感。
优化服务配套,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要深化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要完善政策落实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涉农政策体系。要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的积极性,培育、发现、总结、推广农民“首创精神”。
从“引凤筑巢”到“有凤来仪”,全方位保障是重点。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探索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岗位设置要科学合理,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编制年度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目录。编制规划要按需调剂,统筹事业单位空编,设立急需紧缺人才专项事业编制。衣食住行要优厚服务,探索出台引进人才待遇政策,在医疗保险、子女入学、住房补助等方面优厚政策。物质精神要双重激励,评选一批工作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在交流任职、重用提拔、职级晋升方面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