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国
毛主席一生喜爱阅读和手书古诗词。在历代诗人词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辛弃疾。毛泽东故居的藏书里,他圈划最多的便是辛词,近100首。一部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稼轩长短句》,共有四册,每册的封面上,他都用粗重的红铅笔划着读过的记号。
人们敬佩毛主席博学精读之余,不禁要问:他何以如此痴迷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1140年5月28日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当时,北方已沦陷金兵之手。辛弃疾目睹了汉人在金国统治下遭受的种种屈辱与痛苦,加之受祖父辛赞的教育影响,他从小就志向远大、习武读书,梦想有朝一日收复中原、报国雪耻。
二十一岁时,他就拉起两千余人,举起反金大旗。随后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负责掌管大印。为了联合宋军、发动全面反攻,他主动到建康(今南京)拜见宋高宗,促成此事。不料在他归来复命的途中,传来耿京被杀和义军溃散的噩耗。他痛心疾首,奋不顾身,深入虎穴,仅带着五十名勇士,闯进几万人的敌营中,生擒叛徒张安国,押回朝廷斩首示众。辛弃疾凭借超人的胆识和勇猛的才能,力挽狂澜,轰动朝野,名重一时。
可惜辛弃疾生不逢时。他满腔热血投奔朝廷,非但得不到南宋王朝的重用,反而不断受到压制打击、怀疑诽谤,让他远离权力高层,更不让他带兵抗金。可怜他空有一身文韬武略无处施展,雄心壮志无法实现。
从23岁到42岁,是他一生中的游宦时期,仅做过签判、知州、安抚使等地方官,经历了30多次的频繁调动。尽管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极力反对议和偏安,撰写呈上《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治国良策,可是始终未被采纳。
从43岁到63岁,除了两年出任闽中外,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看似过着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他的内心却惊涛拍岸,心忧天下,报国无门,只有常常仰天长叹。
从64岁到68岁,他再次遭受起用、离职、起用的多舛命运。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这时他已卧病在床,难以从命,不久便带着忧愤和遗憾离开人世,弥留之际还连声大呼“杀贼!杀贼!”
他像一块铁,时而被推向火炉中烧烤捶打,时而又被丢到冷水中淬火成钢,让他变得愈加意志坚定、忠贞不渝;他更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稍有政绩,便招谤被弃,国有危难,又招而用之。他就是“蒸不熟、煮不透、砸不碎、嚼不烂的一粒响当当的铜豌豆”,因为他始终忠国爱民。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说:“中国伟大的诗人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来书写自己诗篇的,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辛弃疾就是这样伟大的诗人。其实,他最不想当的就是诗人啊,他渴望成为一个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收复故土的爱国志士。可是,残酷的现实给他致命一击。于是,当钢刀利剑变作羊毫软笔,心中的痛苦、悲愤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化成一首首蘸满血泪、力透纸背的千古绝唱,火山一样地爆发出来,又一次让世人惊叹!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做梦都还在带兵打仗啊!全词前九句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骁勇善战的将军形象,最后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又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即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栏杆拍遍了,都无人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哟。下阕用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只得流下英雄热泪。
再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时辛弃疾已六十六岁,虽被重新起用,但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当权者重视。一次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望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全词沉郁顿挫、悲壮苍凉、情深义重,特别是结尾三局,用廉颇自比,表达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会用人的慨叹。
辛词现存六百二十余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成为南宋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词最大的特色在于英雄气概与爱国豪情成为主线,大情怀必然导致大格局,豪放中又婉约含蓄,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运用典故出神入化,不仅是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展和艺术的创新等方面,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如此开头:“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结尾他又这样写道:“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宋史》对其评价:“武为良将,文亦忠直;文武全才,唯有稼轩!”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里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陈毅题诗赞誉:“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臧克家曾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对联:“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辛弃疾,真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