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国
家中藏有一“虎”。威武地蹲踞桌上,额涂朱笔大“王”,胸挂桃红大花,昂首竖耳,浓眉大眼,怒目圆睁,口露獠牙,跃跃欲试,虎气冲天。
这是我三年前参观莫言旧居路过聂家庄买回的泥老虎。
泥老虎是山东高密的一种民间泥塑,与剪纸、扑灰年画并称“三绝”。因它腰部是断开后用牛皮连接的,里面装有暗哨,挤压头和尾,便会发出响声,因此称之为泥叫虎。
千万别小瞧它,制作起来还挺复杂,得经过和泥、制坯、晒坯、做哨、粘合、涂白料、上色等多道工序。不仅对土、坯有要求,对画的技术、颜色的选择都很讲究,尤其制作哨子最为关键。虽然用快刀将芦苇秆削成一定角度,再插上纸片,哨子很快就做好了。但难就难在插纸片环节,角度必须拿捏得十分准确恰当,否则就不能发声。一坨普通的泥巴,经过民间艺人的匠心巧手,变成一件形、色、声、动俱佳的工艺品,活脱脱一只威风凛凛的“猛虎”!
更为神奇的是,自从泥叫虎坐镇我家后,以前来串门的老鼠、蟑螂之类的“常客”就销声匿迹了。每当我身心疲惫,只要看它一眼,浑身就充满力量。用手碰碰它的屁股,发出的“嗷嗷”吼叫让我烦恼顿消。特别在我写作时,只要它静静守候身旁,我如虎添翼,文思泉涌……
有一次,妻子出于好心,用湿抹布去擦拭它头上的灰尘,不料擦脱了部分彩漆,弄得它像花猫似的。我一边喋喋不休责怪妻子,一边拿红、黑墨水精心涂补。妻子反唇相讥:“人家画虎类犬,你莫不成画猫成虎?虎威是装不出的!”
由此我想到了“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狡猾的狐狸带着威武的老虎在森林走,动物们都敬畏三分。狐狸洋洋得意,以为天下第一。动物们惧怕的其实是它背后的老虎呀。结果有一天老虎未跟随其后,狐狸很快就被吃掉了。
《史记》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走近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能再将箭射进石头里。这个典故说明危急情况下激发的威力超乎想象。
且看景阳冈上武松打虎,他先是躲闪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使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然后抡起哨棒劈将下来,再将虎嘴按下黄泥坑里,最后“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结果打得“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为什么能打败老虎?无外乎胆量力气大,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毛主席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口号成为中国人民在思想上、战略上藐视和战胜一切貌似强大敌人的锐利武器。
因此,内在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其貌不扬、性格内敛的莫言能够成为著作等身大作家,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受了泥叫虎的影响。换言之,莫言就是一只虎啸龙吟于文坛的“泥叫虎”,朴实里内涵厚重,低调中声威宏大。
贾平凹将守在霍去病墓侧的一块石头视作“卧虎”,并撰文《卧虎说》:“静观卧虎,便进入一种千钧一发的境界,卧虎是力的象征。我们的民族,正需要五味子一类的草药,扶阳补气,填精益髓……这竟不是一个仰天长啸的虎,竟不是一个扑、剪、掀、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动,却终未动的卧着?卧着,内心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它卧了个恰好,是东方的味,是我们民族的味。”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经典诗句,意即人心是猛虎和蔷薇的两面体,若缺少了蔷薇,难免变得莽撞,从而流于庸俗;若缺少了猛虎,难免变得懦弱,从而失去气魄。
心中有“虎”,其力无穷。虎年更要有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