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 浩 田 华
1月25日,花垣县十八洞村,深冬的苗寨红梅盛开,游客络绎不绝。
短短十几分钟内,村民石拔哑已经迎来送往了三波游客。石拔哑是十八洞村梨子寨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在石拔哑家里摸铺盖、看米缸,在火塘边促膝长谈,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姐”。
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后,石拔哑积极配合,家门敞开让游客参观,热情免费与游客合影。如今,她家已经成为十八洞村必到“打卡点”。石“大姐”在自己家里卖卖腊肉和土特产,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如果放在以前,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村里最先吃上“旅游饭”的村民。
2019年5月,花垣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村里40多人进入公司从事讲解、保洁、保安、管理等工作,300多人在家门口经商就业。景区走上公司化运营之路,苗寨旅游越发红火,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农家乐经营户杨正邦告诉记者:“自己当老板,生活更有奔头。在村里,同我一样开农家乐的村民就有十多家,来品尝农家饭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家既开农家乐又开民宿,生意红火时,一年挣个十来万不成问题。”
住民宿、吃农家饭、走红色路线、听扶贫故事……如今的十八洞村不仅是网红“打卡地”,更是国际交流减贫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苗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村民就业创业的机会与门路也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了家乡,他们有的穿上民族服装,当起讲解员;有的穿上保安制服,守护村寨和游客安全;还有的在思源餐厅、山泉水厂、旅游公司等企业灵活就业。村里的阿公阿婆,在山货集里摆上特产、美食,一天下来也有不少收入。村民石远女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家门口山货集就能摆摊赚钱,再不用四处漂泊,生活真幸福。”
如今,苗寨十八洞村越来越宜居、宜游、宜养。山泉水、猕猴桃、黄桃等成为响当当的扶贫产业品牌,村民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瓦房、木板墙、神话传说、苗族刺绣、苗族鼓舞……苗族的传统民俗与历史文化,都化作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继续滋润旅游产业发展。
正如十八洞村村支书施金通所说:“还要不断扩大旅游覆盖范围,发掘新型旅游产品,让更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