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1月30日

在回首处相逢

——“馥约湘西·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二

……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沈从文

辰溪河流上建起了数座水坝与桥梁,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河流运输的功能大大弱化。

沅陵的二酉山,一个先秦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圣地,文化的火种远离了战争得以保存。

沅水与酉水在沅陵交汇,在沅水之畔的龙兴讲寺是湖南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群,它对沅水流域文化影响绵延千年。

沅陵伍家坪小巷依稀保留了一些旧场景,闲坐聊天,喝茶逗鸟,时间慢了许多。

沅陵码头上,搬运工把车上货物转运到船上。

辰溪非遗传承人向玉兰的龙窑作坊,其生产的手工陶艺深受市场欢迎。

辰溪征溪口遗址上的老人与小孩,这片土地之下,有沅水先民的历史遗存。

沅陵伍家坪芸庐旧址,当年沈从文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 谨

沅陵——湘西的门户

“夕阳已入山,山头余剩一抹深紫,山城楼门矗立留下一个明朗的轮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询声。我真感动,我们若想读诗,除了到这里来别无再好地方了。这全是诗。”

——沈从文

从湘西走出去,从外面走回来,都要经过沅陵,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也正是“翠翠”原型的故乡,“柏子”的小河。

如果说常德是湘西进入长江的第二道门,那么沅陵就是湘西人走向外面的第一道门。酉水在沅陵与沅水交汇,沿酉水可达湘西古丈、永顺、保靖、龙山,到达湖北与重庆,沿沅水经泸溪、辰溪、洪江可抵达广西与贵州。千百年来,大量的木材、桐油、朱砂等物资就通过这条黄金水道运输到天南地北,因此,沅水被誉为“南方的丝绸之路”。百年前,二十万水手在这条河上讨生活。

沅陵是湖南面积最大的县,一首诗把沅陵生动地解读了:

南望雪峰西武陵,沉浮千年黔中郡;

龙兴讲寺今犹在,教化无形济苍生。

二酉藏书薪火传,凤凰屈将气节存;

三塔一线向仙境,碣滩茶香万里薰。

沅酉汇聚太常村,千回百转出洞庭;

更喜好山碧连天,任由大鹏乐盘旋。

两千年前,那位叫伏胜的儒生从咸阳偷运千卷书简,千里迢迢赶到二酉。成语“书通二酉”、“夸父逐日”都与沅陵有关……二酉山,是一处先秦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圣地。

龙兴讲寺是国内罕见的湖南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群,位于沅水与酉水交汇之地。在湘西的门户设立一处讲寺,连著名理学家王阳明也曾在此讲学,它的教化意义显而易见——即用文化感化辐射沅水流域的边地山民。

在沅水大桥的旁边有一条宗教街,抗战时期,这里成为湖南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全国各地的人汇集于此。街道宽不过5米,长不足500米,却设有天主教天主堂、基督教永生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白圆寺等四大宗教建筑。世界常因宗教纷争而战乱不断,但在这里,多种信仰和谐相处,实是耐人寻味的现象。我们到达时,有管风琴的演奏声从教堂里传出,空灵而悠远。

凤凰山,曾囚禁了抗日名将张学良……沅陵,这藏书囚人之地,为何总让人惦念?

沅陵,是沈从文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地标,他称沅陵为第二故乡。沈从文刚当兵的时候就在沅陵住了一年,沈从文的大哥沈云六也在宗教街边的伍家坪修建了房子,名曰“芸庐”。抗日战争时期,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文化大家在去昆明的路上便在芸庐居住过。

沈从文一家人命运多舛,芸庐也早已拆除,现在只能看到当年房子的地基。门口有一水井,井里还有水,沈家的故事都藏在了这个幽深的井中。给我们讲述芸庐前世今生的,是沅陵的钟玉如老先生。沅陵一中在建时将芸庐拆除,往日鸿儒谈笑处变为学生宿舍楼。孩子们不知道,一位中国大作家当年就住在他们的脚下,一群文化大家就在宿舍的基脚处畅谈中国的文学、建筑与中国的未来。芸庐旧址成为学生宿舍的奠基石,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也是一个隐喻。

走出芸庐与宗教一条街,沅陵街道上人头攒动,商业气息浓重,小商小贩都在马路边叫卖新鲜的枞菌、油炸粑粑、鲜嫩小菜……

来到河边,开往江溪口、田家寨、横石、莲子滩的客船汇集在码头上,等待客人。沅水禁渔之后,河面安静了许多,一些人在船舱里抽着烟打着“跑胡子”(一种沅水流域常见的纸牌),一些人在河边洗菜扯白话,一群鹅在码头边游玩,给寂静的码头增添了几许活力。

这里,还是1934年的沅水码头吗?

沅陵,美得让人心痛,光是疼痛又如何?凭着湘西人“红黑”的(霸蛮)精神,沈从文写下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上世纪60年代,又写出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热爱自然 、对人怀抱爱与怜悯、反抗战争、思考历史与未来,他的文字不仅仅是“优美”二字所能涵盖的。他不但是文学家与文史专家,更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迎着狂风暴雨站在时代航船的船头上大声《呐喊》,在船尾,沈从文默默地构建着他的希腊小庙,他们都朝着理想的方向行驶,他俩的文学成就共同铸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辰溪:不止煤与辰砂

“三三,一切生存皆为了生存,必有所爱方可生存下去。多数人爱点钱,爱吃点好东西,皆可以从从容容活下去的。这种多数人真是为生而生的。但少数人呢,却看得远一点,为民族为人类而生。这种少数人常常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生命放光,为的是他会凝聚精力使生命放光!我们皆应当莫自弃,也应当得把自己凝聚起来!”

——沈从文《湘行书简》

怀化的辰溪县因辰水流经得名,走尽天下路,难过辰溪渡。我于2002年参加了两省六报社溯源沅水考察,爬过辰河对岸的丹山寺,听到了斤丝潭的故事,爬进了大酉洞,听二酉藏书的传奇,而多年前沈从文来到这里时,写下了名篇《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与《辰溪的煤》。

辰溪产煤,二十世纪80年代,湘西地区很多地方还在使用辰溪的煤。

“辰溪”这个字眼在历史的深处总是有一些故事。我对辰溪的关注源于辰砂,贵州与湖南是朱砂的重要产区,特别是贵州的万山地区。楚巫之地,朱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远古的悬崖壁画大多以朱砂为颜料,皇帝的“朱批”(用朱砂调色的批示)、文人的印泥、法师驱鬼、山民建房与苗族接龙在堂屋中安装龙宝,都需要朱砂。秦始皇死后,他的棺椁之下就有大量的辰砂。因此,辰水上的重要码头辰溪就成为朱砂重要的转运地——通过沅陵进入北中国,通过洪江进入南中国,辰砂由此得名,辰砂成为辰溪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辰溪的煤是大地的馈赠,而沅水的馈赠除了丰富的自然特产,还有厚重的文化遗产。7800年前,沅水先民就创造了伟大的高庙文化,集中分布在沅水流域中游地区。从怀化洪江安江的高庙遗址开始到辰溪的征溪口遗址,再到湘西泸溪浦市的下湾遗址。征溪口遗址出土文物以白陶和骨笛最具代表性最为精致,陶器纹样创造了后世美术传承的形体艺术、构图艺术和审美艺术规则,上承高庙文化下层晚期文化特征,下接汤家岗文化的精髓,是湖南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中的关键一环,对建立沅水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沅水高庙文化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装饰有凤鸟、兽面(青铜器饕餮纹前身)和八角星象(八卦图案最早的雏形)等神像图案的陶器,建构了高度发达的祭祀中心,发明了太阳历,创建了以太阳、龙、凤等为核心的完整神系,奠定了巫傩文明的原始根基。对中国史前史、上古邦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考古学的佐证。

沅水高庙文化与大溪文化很可能是远古人文始祖伏羲与炎帝族团的遗存。构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神话体系。靠着高庙的重大发掘,几乎一夜之间,五溪之地一洗“蛮夷”恶名,跨入了中华文明的远古正史。

沅水先民用图形与符号记录下了他们对天与地和神灵的敬畏;2000多年前屈原的《楚辞》成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内容大多涉及沅水流域的人文风情,呈现了沅水对这位爱国诗人的重大影响;1935年,沈从文《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亦是对沅水文化的一次浪漫敬礼……

沅水充满了神奇与迷离。

由于历史的深远与沅水的运输便利性,方便大件陶器及时运输,辰溪河边今天还保存着大量的传统烧窑作坊。

此次考察,我们来到非遗传承人向玉兰的龙窑作坊。进入作坊的道路两边摆满了制作好的坛坛罐罐缸缸,造型简朴自然。向玉兰给我们展示了土陶的制作方法,淘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 、上釉、烧窑。她以纤细的手指拉坯造型,赋予一团泥巴以生命。我们爬进龙窑的内部,用灯光照射,窑内的砖壁上都是五彩的釉色,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开始烧窑,向玉兰与合作人谢开美在龙窑的入口点燃了柴火。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加上此种窑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装烧面积大,产量高,木柴烧出的陶器对人体无伤害。这种龙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陶相比于瓷,多了份粗糙质朴与人间烟火。

辰溪沅水两岸,高楼林立,沿河的吊脚楼已消失,码头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河边公园草地上,孩子们在放风筝……每一个时代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故事,不论快乐与忧伤。

目前,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正在辰溪征溪口遗址做进一步的考察,以探寻沅水文明更多的秘密。

(未完待续)

--> 2022-01-30 ——“馥约湘西·重走大师路”系列报道之二 1 1 团结报 c84653.html 1 在回首处相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