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琪洲
2月28日,一个久违的艳阳天为湘西这个多雪寒冷的冬季收了尾。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68岁的苗绣带头人石顺莲戴上老花镜,端坐在洒满阳光的院落里,专心致志一针一线创作新的苗绣作品。
这个绣娘不简单,自1976年嫁到十八洞村来,便与苗寨结下深缘。石顺莲1982年入党,先后当过村里的义务接生员,担任过妇女主任,还在村支书的位置上干了8年。受到“精准扶贫”理念的鼓舞,2014年卸任村支书后,石顺莲决心“要为村里留守带娃的妇女们谋一条出路”。同年5月,她带头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把自家的三间瓦房改造成苗绣工坊。
很快,苗绣技艺在十八洞村焕发光彩,首先让54位绣娘的钱包鼓了起来。在石顺莲带领下,合作社打响了名气,与多个企业密切合作,每年可以拿下几十个项目订单。其中,2022年与中国中车集团签订的订单就达10多万元。十八洞村与中车集团合作推出的高铁头配凤凰图案的苗绣作品十分富有特色,将民族元素与时代元素融合到一起,成为赠送外宾的高档礼品。
“中车集团采购十八洞村苗绣产品,让苗绣‘搭乘’中国高铁走出大山,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苗家妇女在家里就能创收增收,可谓小针线做出了大买卖。”十八洞村讲解员们这样描述苗绣产业取得的成果。
一直跟着石顺莲做苗绣的村民吴美金感叹说:“苗绣是个针线活,过去只用来给自己做衣服,没想到在老支书带领下,它变成了大家增收致富的手段,真正改变了我们妇女的生活。”
富了荷包,更富了精神。这点在石顺莲本人身上体现尤为明显。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心怀理想,头脑清晰,表达能力极强。现在的她有了新想法:“我12岁开始学做苗绣,是在长辈们‘女孩子一定要会手工活’的教导下成长的。苗绣让村里的妇女们有了生计。下一步我们要将这项民族技艺真正发扬光大,把苗绣体现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我想,实现这个新目标就要依靠旅游,要推进传统苗绣与潮流元素结合,收获更多游客和年轻人的认同与喜爱。”
如今的湘西已步入高铁时代,十八洞村也成为国家5A级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石顺莲的“苗绣新梦”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