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 华 刘 旭 田晓兰 陈 岚 图/刘 旭
2月22日,吉首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气温有些低,街上的路人不由得加快了步伐。吉首市八月楼的一家苗服定制店里,裁缝秧万寿刚刚送走几个来定苗服的老顾客,又打开一件做好的男装,里里外外外检查起来。这套男装是顾客半个月前定制的,这两天就要上门取衣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要再检查一遍。
秧万寿是吉首市矮寨镇人,今年57岁,中等身材,头发微卷,面色红润,说起话来语言平和,目光柔和。今年是秧万寿当裁缝的第38个年头。裁缝,顾名思义,就是裁剪、缝纫这两道制作服装的主要工序,也指从事这一行业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的秧万寿就因家中条件艰苦,又因自己爱好,正式拜保靖夯沙的一位裁缝师傅为师,从钉扣子开始,学习制作传统便衣,正式步入裁缝行列。
在当时,裁缝是个紧俏的行业,每逢喜事或者年关,都要请裁缝师傅上门制作服装,主人家不仅要出工钱,还要招待伙食。
但裁缝也不好做,不仅要裁剪、缝制,还要测量。如果不小心量错了,衣服就不合适;裁剪环节也要冒很大风险,一刀下去不准,面料废了得自己掏钱赔;缝纫时线走得不好,影响穿着效果。秧万寿常说,做裁缝不仅要有兴趣,还要勤劳肯做。为了更好地学习裁缝技巧,秧万寿又跟多个裁缝师傅,走村串寨,打磨缝纫技巧,每次接单也都认认真真,丝毫不敢大意。
时间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武陵山间,秧万寿的手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也有了一些积蓄,开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店“央央制衣”。因为手艺好,缝制的衣服美观大方,顾客相互介绍,秧万寿有了一批忠实粉丝,于是就有了“秧大裁缝”这一名号。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市场物资极大繁荣,流行文化对传统服饰造成了很大冲击,年轻人开始尝试款式新颖、花色品种繁多的成衣。秧万寿已明显感受到,仅靠制作传统服装求生已经越来越不容易。纯传统的市场,已经受到了市场的冲击。
不尽如人意的传统服装市场,嗷嗷待哺的儿女,生活越发艰难,好在秧万寿思路灵活,在关键时刻果断抉择:关店,学习西式服装制作。接下来四五年的时间里,他去了广州、上海等地,从面料、剪裁、制版等方面学习西式服装制作。
秧万寿有多年裁缝经验,新技术学习也十分快。几年后,秧万寿学成归来,“央央制衣”重新开门营业,这次他调整方向,主要制作西式服装。他待客热情,为人大气,学成归来后制作的服装更是样式新颖,时尚大方,很快又在吉首市制衣行业站稳了脚跟,“秧师傅”“秧裁缝”的更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服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秧万寿觉得民族服装的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在传统服装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经过他的搭配,服装的颜色和款式更加时尚,吸引力不少年轻人前来定制。
如今,秧万寿的“央央制衣”,在吉首也算小有名气。做一套衣服得多少钱?工期需要几天?秧万寿说,价格根据面料和工序,价格在几百上千不等,时间一般要等上十来天。
门外的雨没有停,秧万寿小小的裁缝店里一个剪裁台,两台缝纫机,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做好的服装只能一件一件挂在墙上。红的、绿的,传统的、改良的,各式服装琳琅满目。
“门口的那一套改良版的苗服,是我们经常做的款式,卖得十分好。”问秧万寿他最满意的一套,他思考了很久,指着门口一套青底绣花的收腰长裙说,“年轻人喜欢加入现代元素的改良版,老年人喜欢传统款式,只要顾客穿得好看,我就满意了。”
聊起客人,他说来做衣服得回头客很多,寥寥几句,便又忙开了。说起做衣服,他的话也不多,只是手中的活计一刻也没有停下。
现在,秧万寿的女儿跟着他学习制作民族服饰。问他未来的打算,他说希望把店面扩大一些,顾客来了才有地方坐;他希望在这一行深耕下去,细化传统制衣的标准,把民族传统制衣和苗族制衣整理成系统。
尽管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在新的时代里,秧万寿沉浸于自己喜爱的行业,坚持坚守,专心专注,敬业精业,创新创造,让传统服装,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