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山里人
一
酉水河一路前行,流到了一个叫隆头的地方,便与从猫儿滩流来的洗车河相交汇。两条河的水流合二为一,水势便更加壮大,气势便更加充足。此时此刻,纵是再大的山峦、再高的山峰,也挡不住酉水流动的脚步。
在没有公路的年代,水路是最便宜的交通。酉水河流过隆头之后,河面开阔,水量充沛,大船小船都可以畅通无阻。这样,河岸边哪怕有块巴掌大的地方,都成了人们争先建造居所的廊场。然而,在离隆头不远的地方,却出现了一块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理想之地。这块坪地不宽,也不大,但足可安置下百十户人家。这百十户人家硬是你屋倚我屋,我屋括你屋,拥挤得如同下红苕种一样,古色古香的木屋从河岸边,一直延伸到老母山的余脉之中。
这,就是酉水岸边的大喇司,我的祖辈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大喇司,便是“大喇巡检司”的简称,现今属于龙山县猫儿滩镇光明村。据《龙山县志》记载:“大喇司旧历为保靖司两江口地,今隶属龙山县。先是明正德十四年,可直系彭惠搜两江口土舍,因与保靖宣慰使彭九霄不睦,前后讦奏八十余章。御使吴廷举奏请大江之右五寨为保靖,大江之左二寨属辰州,设大喇巡检司,流官一员主之。”由此可见,当时,两江口土舍彭惠与保靖宣慰使彭九霄内斗,御使吴廷举上奏明朝庭,设大喇巡检司分而治之,永杜争端。其实,大喇司既是行政地名,也是土司治所地名,还是“毕兹卡”语地名。“喇”,“毕兹卡”语意为“路”,“大喇”是指大路,“大喇司”即大路巡检司。明清时期,酉水河是湘西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也就是“大路”,溯酉水而上可达川鄂黔,顺酉水而下可入洞庭湖。
由于下游酉水碗米坡电站的修建,大喇司大部分居所都被淹没在了水下,只有靠山坡的平地里还有些居民房屋。这些房屋静静地伫立在山清水秀的酉水岸边,仿佛为人们诉说着大喇司的过往和未来,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元代诗人刘唐卿的诗句:“富贵荣华祖辈传,常行方便自然安。”大喇司这块祖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虽谈不上“富贵荣华”,但那份自然安宁、幸福安康的景象,当下却历历在目。“桂馥兰馨承祖泽,长将诗酒奠尘埃。”“毕兹卡”多崇拜祖辈,而少信奉鬼神,在他们的观念中,祖辈们就是神灵,祖辈们就是创造者和主宰者。于是,“毕兹卡”就有了八部大王的传说,就有了八部大王庙宇。
二
在距离大喇司不远的地方,酉水岸边有个村寨叫首八峒,这里便是八部大王庙宇所在地,亦是“毕兹卡”发源的文化地标。
八部大王,又称“杷铺大神”,即祖辈之神。“杷铺”,“毕兹卡”语意为“祖父”,就是“爷爷”的称呼。“八部大王”是“毕兹卡”的八位祖辈,他们的名字分别为“敖潮河舍、涅壳佬、西梯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此也所耶冲、接也费耶纳飞列耶”。传说他们个个力大无穷,能够呼风唤雨,钻山入水,撒土成兵。他们带领“毕兹卡”部族战山鬼斗河妖,守卫村寨,护佑民众,是“毕兹卡”世世代代的祖辈和首领。据原八部大王庙宇的半块蟠龙残碑碑文记载:“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宋、元、明为楚南上游……故讳八部者,盖以咸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峒者,即当时“毕兹卡”的行政区域建制名称,八峒即当时共八个区域。“毕兹卡”的八个祖辈,各为一峒首领,首八峒乃峒中第一峒。八部大王庙宇至今还遗存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为“勋犹垂简篇驰封八部”,下联为“灵爽式斯土血食千秋”。此对联可作这样解释:你们的功业和谋略名垂青史,皇上的使者飞驰而来,分封你们于八蛮洞的广袤之地。你们死而为神,是这片土地上后来者的榜样,并享受“毕兹卡”千秋万代的血食之酬。
大喇司在如今的地图上,被标记为“大喇寺”,实则为口笔之误。然而,这里没有“寺”,只有彭公祠。据《龙山县志》载:“彭公祠有二,一在隆头司,一在农车塘。祀前明武略将军彭胜祖像。”隆头司是指原隆头镇大喇司,彭胜祖即为保靖宣慰使两江口长官司土舍。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彭胜祖随明朝征调,围剿叛贼石和尚、刘千斤,因其奋勇当先擒贼酋,而进阶武略将军。彭胜祖是首任大喇巡检司彭惠的祖父,彭惠及其后裔为纪念其祖辈,便修建了彭公祠,将彭胜祖神化,让后世人祭之。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毕兹卡梯玛歌》中,便有对其进行传唱的歌词。“毕兹卡”梯玛也就是土老司,他们在做家祭法事“还土王愿”,请酬大喇司土王(即彭胜祖)祈祷无灾无难,丰调雨顺,国泰民安。
六月六,是舍巴日,土老司都要做梯玛法事祭土王敬祖辈。每年的这天,大喇司最为热闹。“毕兹卡”首先打起锣鼓,放响鞭炮,跳起摆手舞。然后,便是做梯玛法事。只见土老司穿着红色的神服,头戴法冠,腰围八幅罗裙,带着同样打扮的弟子做起还服司,也叫做敬祖先。他们骑在木板凳上,以作神马;手持八宝铜铃、司刀、五色片、牛角,以当法器。其中两位弟子吹响牛角,发出“咹唉,咹唉,呜呜咹唉,咹咹唉”的声响。他们一边摇晃铜铃,一边挥舞司刀,一边狂跳着。时而坐在板凳上,时而站在坪坝里,口中念念有词:
天变成了地,
地变成了天;
……
“毕兹卡”一路走来,多灾多难。土老司和他的弟子们为人们驱鬼避邪,祈福禳灾。他们这一跳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据载,明清和民国时期,“毕兹卡”背着猪头、糍粑、香纸、蜡烛等供品,走几天几夜的山路或驾船前来大喇司祭祀,俗称“朝拜祖辈”即朝祖,每年前来朝祖的人络绎不绝。
三
千百年来,各个朝代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一是采取汉化,从文化上进行融合;二是派出流官,与土司共治。其中帝王赏赐姓名,就是汉化的一种。当时明朝庭赏赐给“毕兹卡”的多是字派,就是姓名中的辈分,比如“国正天心顺”“北泽御荣华”“祖志光华国”等,因为那时土司有姓氏了,像田氏土司、彭氏土司、向氏土司都有了姓名。在大喇司,最早受赏赐的字派是“北泽御荣华”,后因字派的字数太短,彭氏家族就纷纷在所赐字派后面加了字,有的加了“肇(绍)美祖昌大”,有的加了“宗英士(世)庆昌”。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大喇巡检司撤销,是湘西地区最后彻底改土归流的土司。彭氏土司的直系家族全部迁往东北,旁系家族就地分散安置。迁往东北的直系家族因生活不习惯,部分人又悄悄地跑了回来,但他们不敢回湘西,就在长沙附近的浏阳定居下来。这一支大喇司彭氏“士(世)”字辈中就出了一个人物,他叫彭士量(1904年——1943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曾任国民军暂编5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常德会战,在石门前线壮烈殉国。当时,暂编5师大多由湘西的土匪投诚改编组成,需一位与湘西有亲缘的将领统带,彭士量被选为暂编5师副师长。后暂编5师师长郭汝瑰(中共党员)调国防部,任蒋介石的军事参谋,彭士量升任暂编5师师长。常德会战前,他便在已迁往四川铜梁的黄埔军校十七期第二总队选军事参谋,将本族的彭士相选中。彭士相一族也是从大喇司先迁到咱果坪后迁至内溪双科,他从沅陵考入黄埔军校,常德会战结束后,升任中校团参谋长,调往新疆。长篇民族风情小说《洌洌酉水》中曾作过真实的描写:1943年,彭士量率领湘西子弟兵参加常德保卫战,在石门坚守了七天七夜,阻滞了日军进攻。在从石门撤退时,他被日军飞机轰炸受重伤,死时他告诫全体官兵,大家一定要记住,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死何憾焉!当年《中央日报》《大公报》发文:“彭士量等将军忠勇为国慷慨牺牲博得全世界人士的一致赞美,这是我们民族精神最崇高的表现。”
如今,酉水依旧日夜流淌着,大喇司在酉水岸边静静伫立,那份安宁与祥和,是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因为,祖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现在国富民强,山河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