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3月14日

两代从军路 拳拳报国心

—— 泸溪县浦市镇李建家庭从军拥军小记

本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向晓玲 通讯员 李 常

2月22日,泸溪县浦市镇十字街社区四方井小区,一阵阵喜庆的鼓乐声越来越近。只见一行身着军装的工作人员领着乐鼓队直奔李建家中,隆重地将李建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的奖牌送到其身为空军退役军人的父亲李忠生手中。

“李建不简单、不容易,投身军营、建功立业。”“父亲曾在空军服役14年,儿子已在海军服役15年,儿媳妇也在海军,这一家两代真了不起。”沿途商户和居民纷纷驻足观望、拍照,称赞声不绝于耳。

从军十五载 两段回家路

走进李建家中,房子面积不大,看起来有些年头。客厅橱窗上摆放着一垒一垒的书籍,墙壁上贴满了奖状,显示这是一个崇尚读书的家庭。

“李建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深受他父亲从军影响,从小就立志考取军校、从军报国。”李建65岁的母亲刘莲香回忆说。从小读书成绩优异的李建,在2003年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报考了军校。

大学期间,李建深知无线电通信系统在未来战争的重要地位,一边刻苦钻研无线电专业知识,一边经常参加体能锻炼。2007年9月,他一毕业就主动申请到海军某部队服役,这一待就是15年。

“当兵15年只回来过2次。”刘莲香哽咽说,第一次是2012年6月李建与同在海军服役的儿媳结婚,按照部队惯例可以请婚假;第二次是2015年5月他把年仅5岁的儿子送回家照看,请假理由是部队太忙,实在没空照看孩子。

“唯一的联络就是定期电话,叮嘱最多的就是一定要保重身体。”李忠生说,李建从未谈及他的工作,作为父母深知部队保密纪律,从来也不打听过问,也不愿意去海南打扰儿子工作。

“儿子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离不开党和部队的培养。今天,政府将喜报送到家中,我们全家都感到非常光荣。我们也将全力支持他,让他安心服役,再立新功。”刘莲香感慨地说道。

十四年回忆 风华正当年

在儿子军功送上门的特殊日子里,65岁的李忠生选择穿上他珍藏30多年的老式空军服。深蓝色的布料还没褪色,高领口依旧笔直,根本看不出来这套军服已经30多年了。刘莲香说,这是李忠生的“无价之宝”。

1976年,李忠生入伍参军,来到广东省佛山市空军某师服役,那年他19岁。

李忠生和同事们每天负责对飞机进行日常保养、例行检查和维修,使飞机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最大程度保障飞行安全。一方面是炎热的广东天气,充满机油味的机库,封闭的部队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对飞机的热爱,对机械的情节,李忠生一待就是14年。

1985年,结婚不久的李忠生有了儿子,取名李建,含义是建设祖国。李忠生在部队服役,妻子刘莲香则在泸溪老家带着儿子、赡养老人。1990年,随着最后一批歼5、歼6飞机的退役,李忠生回乡置业,随后分配到本地一家国企上班。

“要刻苦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要像爸爸修飞机一样,对一件事要刻苦钻研、细致耐心。”李建从小崇拜父亲,也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和从军报国的志向。

光荣一家人 古镇传精神

李建一家两代服役空海军的故事,在浦市这个小镇也触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报军从军,也感染着一个又一个家庭拥军爱军。

今年23岁的漆国安一家,也住在李建家所在的十字街社区,两家距离很近。从小听着邻居和老师讲关于李建一家的故事,漆国安心中也埋下了一颗从军报国的“种子”。

2017年9月,漆国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军校,在校期间凭借突出表现,被学校授予“三等功”。2021年6月学成毕业,漆国安像李建一样,主动申请奔赴艰苦边远的西藏阿里地区,成为西藏某部卫国戍边的英勇战士。2021年9月,漆国安家人在浦市这个小镇享受了“立功喜报送上门”的待遇。

“在浦市,参军从军、拥军爱军的意识已深入人心。”浦市镇人武部部长李成东说,2020以来,浦市镇共有15名大学生参军入伍,3人荣获立功奖励,12人获得嘉奖奖励。

一直以来,泸溪县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县人武部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始终坚持“国家抚恤、政府优待、依法保障”的方针,通过大力宣传军属支持儿女建功军营的感人事迹,走访慰问现役军人家属和困难退伍军人,举行“光荣之家”授牌仪式,对立功受奖的现役军人家属进行慰问表彰等措施,将党和政府给予军人军属的特殊荣誉落到实处,有力营造了“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拥军优属氛围。

“我刚满10岁的孙子说以后也要当兵,当掌握现代高科技的兵。”采访快结束时,李忠生告诉记者,他的孙子也希望将来像爷爷、爸爸一样,当一名光荣的军人。

--> 2022-03-14 —— 泸溪县浦市镇李建家庭从军拥军小记 1 1 团结报 c86620.html 1 两代从军路 拳拳报国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