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铭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奋进新时代,奔跑新征程,要应对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务必要做到鉴往知来,向史而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必胜之信心,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华民族复兴之巨轮方可破浪前行,行稳致远,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美好幸福的未来。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首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首要之义,必须做到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担道义、有担当的政党,从建党伊始,我们党就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扛在肩上、记在心上、干在手上,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奋斗史、英雄史。中央更是站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大局上,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高格局、大视野地把全世界人民的幸福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之中。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自我革命、勇于革新除弊的政党。党史上的三个《决议》都是在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党的过去、现在、未来,客观真实地对党过来执政的对错进行全面总结、深刻分析、形成经验、提出举措,并持续不断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不断纯洁和优化党的队伍。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健全完善、科学成熟的政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以最先进最科学并与中国实践具体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下发和修订了党内的一系列法规,并逐步发展壮大成长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腾飞的主心骨,是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领路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奋力奔跑才能蹄急而步稳。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重要是坚定必胜之信心。坚定必胜之信心,是保持胜势、走向胜利之关键,必须常持自信,不可置疑。这信心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唯一正确道路,它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道路、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道路、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是倡导平等而不是输出模式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定能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信心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永不落后。这信心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信心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起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更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我们要向优势找势,从自信走向自强,从胜利不断走向更大的胜利,坚定“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必胜之心阔步前行。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至要是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走出历史周期律、守稳江山的至关重要,必须长期奉之、时时践之。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坚持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时时不忘因民而生、为民而兴。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随意就能从中撷取一些例证,从苏维埃人民政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半条被子”到“一只口罩”,从张思德至雷锋,从焦裕禄到任长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时时处处都把人民群众衣食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社会的稳定繁荣、人民的安居乐业以及人民群众的高度团结、空前凝聚就是最好的回应、最有力的证明。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的道路上,我们就一定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无往不胜。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在“鉴往知来,向史而新”中奋进新时代,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赢得人类历史上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