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童
最近,中考分流后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学生上不了高中的消息很令人揪心,许多正读小学、初中的孩子家长更是忧心忡忡。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是一九六四年读小学的,两年后,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动不动就“停课闹革命”,把我们这帮啥事都不懂的小毛孩给乐的,每日赢洋纸、丢炮壳、打鸟、捉鱼、爬树,可以说玩疯了。后来“复课闹革命”,上课也是有名无实,因为那时的老课本被废除了,新课本还没出来,我们每天背一个“忠字牌”,带本《毛主席语录》就行了。当时的语文课以学“老三篇”为主,后来的新课本也很薄,没有几篇课文,作业基本上是没有的,偶尔写写学习心得“讲用稿”什么的。初中时遇上抓教学质量,正儿八经地学了两年,高中时一“反潮流”又放松了,在校时以学工学农学军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正儿八经上课的时候不多。
我高中时是楊昌麟老师和田开龙老师教语文,两位老师水平很高抓得也很紧,教我们写各种体裁的作文,写得好的,老师准会在课堂上加以点评鼓励。田老师更是鼓励我们写“放胆文”,有时候期末考试只考一篇作文,开卷的,上不封顶,鼓励长篇大论,暢所欲言,为我的语文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底子。
其他老师工作也很负责,但无奈年少无知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如对学英语就根本不上心,动不动就讲“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以致于老师只好取消了英语考试,期末时只要求我们能读三个国际音标就算过关,实在不行的,由老师带着读,只要你肯开口也就算过关了!
我们那时的“减负”减到了极点,是真正的“快乐教育”,可这个“快乐教育”却害惨了我们那一代人,记得七七年恢复高考,由于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荒废了学业,我那个年级的百多号人只有我一人考了个师范专科。所以我要给那些为“减负”喝彩的家长提个醒,千万不要因“减负”耽误了自己的孩子。想当年,我还算是个守规矩的学生,学习能力也不差,可我和我的同学们一样,在最能读书的时候未能好好读书,以致于荒废了青春,使许多美好的理想成了永远的幻想,至今都深感悔不当初。
庆幸儿时的我还有点读书习惯,庆幸还有对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语文老师,庆幸当知青时乡邮员老把报纸扔到我的床上,我当年高考语文考了七十八分(满分一百分),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蒙混过关上了大学,也很幸运地碰到了吉首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一群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我总算是读了一点书,在后来的发展中就比较順利了一点。
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加上本人又是中学教师,我对孩子的学习还是比较上心的。可我一直认为孩子学习是要靠天赋的,因此基本上是不加干预、顺其自然,谁知我的儿子上小学时,自我减负无节制,学习成绩欠佳,连升初中都是编外录取的。初三时才知道他的英语很糟糕,连英语字母的规范写法都没掌握好,英语考试不及格已是常态,好在他的英语老师提醒及时,我找到好友龙春银老师给他辅导英语。
龙老师不愧是高手,他结合自身经历,从学英语的重要性讲起,以实际讲核心语法为突破口,让我的儿子找到了全方位提升英语的方法。经过几年努力,高考逆袭成功,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读硕读博,回国后入中科院做博士后,享受了深圳的高层次人才奖。
儿子是幸运的,因为有任课老师及时提醒为他“增负”,并有幸得到龙老师的精心辅导,否则他的学业、前途又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所以我想我们应理智地对待“双减”,“双减”是国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未来的布局,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读职高、上职业技术大学无疑也是前景光明的。只是我们应该认清的是任何国家、任何政策都不会鼓励躺平、养懒人。也就是说,无论读大学还是读职业技术学院,都需努力付出!事实上“双减”对孩子的自主、自律、勤奋及高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人说“双减”是一减不优秀的孩子,二减不重视教育的父母。
然而很多中国父母盲目效仿国外的“放养教育”,“快乐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管束,结果是孩子一无所长,没有社会竞争力,没有谋生的手段,没有面对困难和苦难的勇气、意志和智慧,以致于不少人毕业即失业,只好东游西逛在家啃老,正可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使得不少家长为孩子的事业、婚姻、未来忧心忡忡,感到无可奈何、无限迷茫!
孩子接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系统化地磨练自己,融入社会,获得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而这个过程必定是艰辛的。
十余年前,我曾到台湾搞教育考察。台湾的大学很多,高考录取率极高,有些差一点的大学已经招不到学生了,可我还是看到不少高中生用拉杆行李箱拖书拖资料来上课,校门外就是“补习一条街”!因为只要你想上好大学就必须付出超乎常人的艰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央视一姐董卿回忆,小时候,她的父母对她是十分严厉的。刚开始识字,就被督促着每天抄诗词成语并背诵。因此,小学四年级的董卿就因成绩优异被破格录取到初中。上了中学后,父亲的要求更高了,不仅列出书单,明确要求她必须读完多少部名著,还得摘录精彩语句,并且天天检查。父亲的严苛成就了后来主持节目时左右逢源妙语连珠的董卿。
各位家长,中高考分流已成定局,竞争之路更加崎岖,我们不能说“万般皆下品”,但“唯有读书高”已是共识。每个家长都毫无例外地希望自己的儿女是人中龙凤,都希望下一代能超越自己,对“笋子强过竹,儿女胜爹娘”甚感欣慰,但“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其前提是孩子必须好好读书!
当然,重视社会实践,读好社会这本大书也很重要,正如郑强教授所说,“那些77、78年高考的,包括有一部分工农兵学员,为什么现在成了民族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和栋梁之才?他们小时候像今天的小孩这样读书吗?这么苦读了吗?真没有!一句话:挺野,是野性造就了他们的优秀和杰出。我当老师这么多年,我觉得读闷、读傻、读病的人多了,一定是教育出了问题。”
郑强教授所讲的“野性”指的是那批人经受了社会的磨砺,人情练达,收放自如!
因此,为了孩子们不因一时的快乐而造成终生甚至于后代的痛苦,我们家长就应该逼孩子认真地读好课堂与社会这两本大书!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说过,“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做得再好 也无济于事。”因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每一位优秀学生的背后,都站着优秀而凌厉的家长。所以学校应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委会等多种渠道加强家长教育和培训,让家长知道该如何正确对待“双减”。
“双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家长在做“减法”的时候也要学会做“加法”,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更要利用“双减”后的课外时间查漏补缺,提高成绩,来个现代版的“龟兔赛跑”,争取弯道超车逆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