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3月22日

一部接地气的乡土散文集

作 者: 范 诚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4月

文/陈诗悠 图/刘 旭

收到范诚老师《吾乡吾土》这本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从头至尾一字不漏读完了。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充满感动的。范老师是我们新宁人,他对家乡细致入微地描述,字里行间藏满的真情,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他深情款款的把一个立体饱满的故乡新宁民俗风情,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大家认识新宁人,认识新宁风物,了解新宁文化。我想,这是他对家乡最真切的热爱,对家乡文化最动人的传承。

同时,让我这个在新宁土生土长的80后,从年少懵懂之中对家乡的依赖,青年外出求学工作对家乡的疏离,到如今回到家乡工作生活,算是再重新认识了家乡。范老师的这本书,让我真正对家乡有了一种归属感。原来发现我的家乡,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更是鲜明又有特色。而在这当中,范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整理,才有了这本充满原滋原味,非常接地气,生动又形象介绍崀山文化的书籍。

这是一部乡土记忆的精心之作。

此书的第一小辑“乡村记忆”,范老师把自己少年到青年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事物记录下来。从《流失在远山的火把》、《穿越时空的棒槌》、《大红花被》、《诗意蓑笠》,到《扁担》、《老石磨》等文章中,非常鲜活生趣的展现出那时候的古旧物件,它们是范老师成长的记忆,也是无数人记忆深处的眷恋,让人回味无穷,更让我们这些后辈深刻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明。

范老师叙述的风格,视角独特,语言朴实深刻,又很有张力。比如《流失在远山的火把》一文中写道:“看戏前,四面八方山路上的火把,零星地向人民公社移动、集中,夹杂着阵阵狗叫、阵阵欢笑,十分热闹……散戏后,一排排火把又向四周分散,像一条条流动的火龙,映红了周边,十分壮观。”这个描写非常有意境,有画面感,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山里生活展现得非常真实,又有趣味。我父亲看了此文,很有共鸣,兴奋地说,那时候,的确就是这样,因为很穷,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家最期待去公社看戏、看电影。所以我想,那些火把所形成的壮阔,很大程度治愈了那个年代的艰辛和贫乏。

范老师写的这些乡村记忆,有许多是我有所耳闻,但没有亲历过的。当然,也有一些是我小时候经常做的事,如《放鸭子》、《放牛记》、《打谷子》,读来会感到特别的亲切温暖。范老师在文中写到小鸭子的可爱,及怎么喂食鸭子,给鸭子“闹”蚯蚓吃。写放牛,清晨把牛赶到向阳的山坡,让牛吃到鲜嫩的露水草,小孩们就在一旁撒野,玩泥巴。打谷子,写到人们从开始使用木桶,后面用打稻机的过程。这些物事,瞬间勾起我对往事绵延的回忆。其实,农村小孩年少的欢乐,都是和家禽、农耕活动交织在一起。谁不觉得,这样质朴、天然的活动,是成长路上一笔最重要的财富呢?

为什么要抒写记忆呢?正如范老师在《序》中所说,“这个时代,发展变化太快了。有些东西,我们所亲身经历的一些事物,不把它们记录下来,也许以后就没有了。有些即使留下来,也发生了变异。”所以,这种记录是有意义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这是一部乡土风情的用心之作。

作品的第二辑“节日习俗”、第三辑“山乡风情”重点写民俗风情,特别是一些遗留在新宁这块土地上的山乡风情,如《夫夷江上排古佬》、《越城岭上放油郎》、《瑶族的山歌》等,写得铿锵有力,又神韵有趣。特别是写到“排古佬”这一已经消失的特殊职业,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些没有印记可寻的坚韧身影,常常让我觉得意味深长。想象他们放排途中遇到的故事,结下的情缘,还有可怕的风浪带来的人生不测。虽然,他们的人生很平凡,却是坚强又乐观谋生的缩影。而且,《夫夷江上排古佬》总让我想到沈从文先生写的《常德的船》,都有那种水手漂泊不定、自由不羁的风采。

同时,读了此书,我第一次了解到,我们新宁麻林、黄金一带高山上,竟然居住着历史悠久的瑶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还有唱山歌的习俗。那些动人的山歌里,反映了他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和情爱追求。他们还有盘王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杀猪宰羊,举行隆重庆典。这些和汉族迥异的精彩民俗,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老师通过自己的文字用心地记录下来。我想这些文化遗产,将是新宁文化最大的骄傲。

范老师笔下的故乡各种民俗节日也丰富多彩,十分有趣。如《民俗风里年味浓》中的过年团圆宴上吃鸡,鸡的各个部位名称叫法与平时是不一样的。鸡头要叫“凤头”,一般敬老人吃;鸡翅膀叫“满天飞”,让年轻人吃,好到外面闯世界;鸡爪子叫“抓钱爪”,吃了好抓钱;鸡肠子叫“钱串索”,而鸡菌子叫“财宝”,即聚宝盆之意。总之,一切吉祥而欢快,将民间智慧和民俗文化发挥到极致。

这是一部乡土抒情的倾心之作。

范老师深度挖掘并收集了新宁的节日习俗、乡土美食,如《穇子粑》、《炒米糕》等,仿佛我也跟着范老师重回他的年少时光。同时,我也很想吃到,那个已经随时代远去的香喷喷的穇子粑,然后跟大家一起念:“没上过高山,不知道平地;没吃过穇子,不知道粗细。”穇子粑虽然粗,却帮助那个困苦的年代度过了不少的饥荒,也是大家心头念念不忘的美食。范老师善于把这些相关的俗语和童谣也一并灵动的展现出来,更形象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所以,此书让同时代的人酣畅的追忆,让我们这些晚辈如同身临其境,见识到了不少的物事。

读完范诚老师的这本书,内心是感动的,更是欢畅的,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明,这个时代很艰苦,人们却坚强不屈,力争上游,在生存的空隙里,仍保有生活的欢乐和创意。在整本书里,范老师没有任何的刻意,只是在平实的回忆,真诚的讲述,用最淡的文字,写出最深的东西。任时光流转,人心荒芜,范老师那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如静水,如高山,如蓝天白云一样,荡漾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目中。

--> 2022-03-22 1 1 团结报 c86981.html 1 一部接地气的乡土散文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