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摩崖
中国近几十年出生的人,在“元典”阅读上,下过童子功的怕是不多。我初读的年纪,就已经很迟了。
我在吉首一中读初中时,每次放学都会勾留于附近的一家报刊亭。说亭,有些委屈它,老板经营的项目驳杂,店面也较一般的大,报摊是从店里伸到街边的,报纸、杂志、书籍,花花绿绿,用作吸引顾客驻足,以期产生别的消费,不过细想,阅读在当年还是个流量的口子!正店里除了柜台货架,还是有两面书架的,一个大些,中间靠下的一层,排列一套书,20来册,个个单薄,颜色也不鲜艳,甚至有些幽暗,不俯下身去,书名都看不清,翻动的人自然是少。有天好奇,其他格子里的读物,上架下架都勤快得很,唯独这旮旯,江山永固,凑近一看,还真是些久仰不得亲近的“大角色”,《论语》《易经》《道德经》《尚书》等等。挑一本正中位子的《论语》,封面竟无作者,随意翻开,文字古奥,一口气念不下来,意思自也不能一望即知,忽见“尽美矣又尽善也”一句,咦,好像是个成语,原来出自这里,又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一个成语。我想,这书有嚼头,明天得买下来,便询了价,每册标价6.8元,单卖8元。
第二天放学,我用省下的零花钱买下《论语》,从此,这本书就一直住在我的书架,尽管我后来还购置好多版本的《论语》,比她精致好看,比她贵,但最为破旧的她,已成为我的人生之书。
其实,把《论语》尊为中国的《圣经》,都不足以体现她之于人类社会的分量,但我庆幸,起初并不在某种思潮的裹挟下主动选择她,而是经由一次邂逅,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她帮助我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孝,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真知,什么是君子人格,什么是理想国家,没有灌输,而是印证。用心去读,降低沦为小人的几率,我以为,这是读《论语》的最低目标。
那一天的相遇已过去这么多年,我依然走在渴望完全读懂她的路上,但这种渴望是松弛而舒展的,人生不必为任何一本经典所钳制,这也是读《论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