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3月26日

乡村振兴 共享“莓”好

本报全媒体记者 石 流

从吉首市狮子庵水厂最美乡村公路前行,一路山水如歌,田野开阔。行至一处山弯,溪流对岸十多个白色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前搭建了一座红墙绿瓦的木屋,屋前的土地被整整齐齐用红砖分割成小块,周围用竹篱笆围起来。篱笆上挂着红色标语“乡村振兴 共绘蓝图 共享美好”。红色、绿色、白色交相辉映,一幅恬静的乡村小景便在眼前。这里是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庄稼村的“蓝田草莓农场”,也是时雪亭与施洪珍回乡创业、圆梦乡村的地方。

施洪珍是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人,近些年,坪朗村一直致力于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作为坪朗村苗拳大师施富登的唯一一名女传承人,为村里的苗拳传承和乡村旅游尽一份力,在施洪珍看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村支书龙南初给施洪珍打电话,向她勾画了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一直有田间梦想的她立马辞去了稳定的幼师工作,返乡。

回村后,施洪珍一直在思索,“除了做好苗拳传承,我还能做什么?”种植火龙果成了她的创业项目。2018年大雪,大棚被压垮,她一个人半夜在大棚打雪,手指都冻红了,也没有停下来,只是希望能抢救回一些苗,但,现实有时就是那么残酷,最终苗全被压死,她工作多年的积蓄全都赔了进去。

父亲觉得,“好不容易走出村子,当幼师工作稳定,这个大棚垮了,你现在能回去安心上班了吧。”“一个女孩子,年纪这么大还不结婚,回来种地,还要父亲打工赚钱养,有什么搞头?”当时作为村里茶余饭后聊天的对象,顶着家人的压力,不服输的施洪珍转头又从银行贷款5万元,全部投入到草莓种植项目里。2亩草莓,2018年年末种下,2019年持续5个月的草莓采摘季,便让施洪珍还完了贷款,还赚了些钱。这为她坚持田野梦注入了信心。

此时,她还不知道,此生一路同行的人,正在路上。

作为施洪珍的初中同学,时雪亭2009年去了河南信阳当兵,这一去便是8年。2017年12月,时雪亭从部队退伍后一直在中联重科工作。原本两人的命运是两条平行线。一场同学聚会,两个年轻人重新遇见,交谈下来,同一个“山野梦想”,让他们惊喜不已。最初,施洪珍是拒绝的,在她看来,当时的时雪亭工作稳定,前途光明,而她正在创业路上挣扎,前途不明。但性格内向的时雪亭却没有退缩,在他的坚持下,两个有梦想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婚后,两人直接贷款30万元,将草莓产业从坪朗村拓展到了庄稼村,和将近20家农户签约,流转土地20余亩,每亩1200元/年。同时,草莓种植起垄、种苗、打叶子、盖膜、除草、采果子,一年光是劳务支出给周边村民达5万多元。周末晴朗时,草莓园从早到晚来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同时,农场还负责给超市供货,有时候一天需要采摘、送货三四趟。农场的草莓苗品种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草莓夫人”,再施用农家肥,口感好品质高,这里成了周末众多家庭、团建团队的“网红打卡地”。名气出去了,夫妻俩又把周边的荒地租过来,开垦分割成小菜园出租,让更多人实现田园梦。

草莓园叫“蓝田草莓农场”,意思是“田野的蓝图”。这幅回乡创业、振兴乡村的蓝图,正在时雪亭与施洪珍夫妻手中一点点实现,他们相信,未来他们一定可以带着乡亲们,一起实现“乡村振兴、 共享‘莓’好”的梦。

--> 2022-03-26 1 1 团结报 c87236.html 1 乡村振兴 共享“莓”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