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潇
去年在一次有十多个成年人和几个小学生参加的“凤凰古城读书会”的读书分享活动中,一个小学六年级小女生在自信流利地分享完自己的读书心得时,最后说了句“感谢大家的聆听”。我觉得有必要给她纠正一下,于是就当即就对她说:“小学生当着很多成年人不能说‘聆听’,而要说‘倾听’。”她惊愕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就哭了起来。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大家都有些尴尬,我也非常纳闷:现在的小孩就这么听不得批评意见吗?带她来的姑姑(在职中学理科教师)便站起来解围说:“这不怪她得怪我,她原来的稿件就是写‘倾听’的,是我叫她改成‘聆听’的。因为前次在高校读研时,我们大学一个研究生导师在给我们讲课件制作的尾页时,就专门讲到要用谦语‘聆听’而不能用‘倾听’,所以我在指导她修改发言稿时也就这样写了。今天就请王老师帮我们好好讲讲这两个词语的区别……”
这种情形还多的是。就在近年我在长沙、株洲、吉首等城市所听的很多专家领导、作家歌手、高校教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会、报告会上,在媒体看演唱会的时候,就经常发现有人犯类似的毛病。本来大咖们的授课报告内容非常精彩,课件也做得非常精美,情绪气氛也把握渲染得非常精到,歌声也非常甜美,可就在结尾时说的那句话或写的那个“感谢聆听”词,让人像津津有味地吃着蜂蜜时一下子却突然看到有颗老鼠屎一样难受!
从上面的情形可以看出,并非这些发言人骄傲狂妄,而是把“聆听”和“倾听”的“谦敬对象”给弄反了。从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到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很多人都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聆听”和“倾听”的含义及区别,乱用滥用,以讹传讹,害己误人。因此这里撰文以论,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不断完美自己。
先说“聆听”。“聆”有三个义项:①聆,聽也,从耳令聲——《说文解字》。聆líng :听, 聆听、聆取、聆教(jiào )——《康熙字典》。②聆,动词,形声字,从耳令声,“令”意为“吩咐”,“耳”与“令”联合起来,表示“倾听吩咐”,本义是“倾听、吩咐、细听”之意。如“聆广乐之九奏兮”——张衡《思玄赋》。“宝玉接过来,一面目视其文,耳聆其歌”——《红楼梦》。再如“扣而聆之”——宋代苏轼《石钟山记》。“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於斯矣”——汉杨雄《法言五百》。③明了,清楚。如:“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汉·王充《论衡》。还有“聆偈”(听经);“聆受”(倾听并接受)、“聆训”(听受训教)、“聆教”(聆听教诲)、“聆音察理”(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等等说法。可见,“聆”和“听”两个有“听”的意思,属同义词或近义词。但它们仍有区别,“听”属一般的听,而“聆”是仔细地、恭敬地倾耳细听。我们常说“聆听教导”,这是对位尊年长者的敬语。
再说“倾听 ”。“倾听”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①侧着头听,伸长脖子听。如“立不正方,不倾听”——《礼记·曲礼上》。“虚心倾耳以听”——汉·桓宽《盐铁论·利议》。一旦“虚心”了,就必须用谦辞“倾听”。“不得倾头属听左右也”——孔颖达疏。这个“倾头”显然是“偏着头”的意思。原句意思是“不能偏着头听”,表示听话时的庄重神态。再如“与之处数日,见其身如丘山,神如渊水,无疾言,无矜色,无流视,无倾听,以服其静而自憾未能也”——清·唐甄《潜书·居山》。②细听。如南朝宋鲍照写有《登庐山望石门》诗:“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河东记·独孤遐叔》:“满座倾听,诸女郎转面挥涕。” 宋代文天祥的《跋辛龙泉行状》:“予语以山川风俗之故,君离坐倾听,若谨识之。”巴金小说《秋》:“她也专心地在一边倾听。”③认真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如《现代汉语词典》:“倾听选民(群众)的意见”。又如“领导干部要善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等。可见,在“倾听”这个词语中,“倾”本身没有“听”的意思,而是一个修饰“听”的状语,表示“听”的情状,往往是“倾耳以听”。
总之,“聆听”和“倾听”都有“细心、认真听取”的同义或近义意思,但这两个词语最大的区别在于方向性不同:第一、“聆听”是一个“敬辞”,主语只能是说话人自己,把说话者放在“聆听”的后面,表示对说话者的尊敬;“倾听”是一个中性中带有自谦性质的词语,可以称之为“谦辞”,常用于下对上、幼对长说,它前面的主语只能是听话人,而不能是说话者自己,把说话者放在“倾听”的后面,表示对听话者的尊敬。第二、“聆听”指的是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而“倾听”指的是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