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卫华
在2022年来临的那一天,我就许下了诺言,在这一年里,我要读60本(册)书。那么,在工作如此繁重,如此繁忙,如此繁杂,如此繁琐之下,读书的时间该从哪里来呢?
“马上、枕上、厕上”,这是古人说的挤时间读书的方法和方式。“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这是民国时期像鲁迅那样的大师所说的读书的方法和方式。看来,读书的时间还是有的。比如八小时以外,时间虽不全属于自己,但毕竟自己还是可以做主的;更何况,还有节假日,这些都可以用来读书。
如此,就有了这篇“春节闲来好读书”的小品文。
这个春节,为兑现自己的诺言,我“躲进小楼成一统”,读了9本(册)书。
第一本和第二本书:《羊的门》和《城的灯》。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河南籍作家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三部曲》之一、之二。此前,我就读过作家的长篇小说《生命册》和《平原客》,还有电子版《等待灵魂》。李佩甫是我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喜欢他的“短句”,读起来有节奏感。我看了一些评论,说《羊肚门》《城的灯》是官场小说,那么到底是不是官场小说?只有读了才知道谜底。
第三本书:《最后一个女知青》。这是作家阎连科的长篇小说,此前曾读过他的长篇小说《炸裂志》,此外还有多部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比如《夏日莲》等。《最后一个女知青》是我从某个单位拿来的书。面对该单位几大书架的图书,我感叹道:“这么多的书,如果每本都拜读了,怎么得了啊!”
第四本和第五本:《在细雨里呼喊》和《第七天》。这两本书都是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此前我曾读过作家的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散文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余华是先锋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写“苦难”出名,国外对他的评价很高,被誉为“中国的狄更斯”。
第六本和第七本书:《食事》和《人间草木》。这是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集,一本专门写“吃”的书,故名《食事》。对我来说,汪曾祺的大名如雷贯耳,“文革时期”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的《沙家浜》就是他执笔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去年春节期间,我在读他编辑的《知味集》一书时,萌发了要写一本“古丈美食”的想法,如今已经写了近60篇。
第八本书:《红树林》。这是莫言的长篇小说。莫言的作品,我读过不少,有《檀香型》《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酒国》《四十一炮》《欢乐》《白沟秋千架》《师傅越来越幽默》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我这人读书,如果一旦迷上哪个作家的书,我就会千方百计地找这些作家的书来读,可以说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莫言的书我读得是比较多的。对莫言的作品,有一次我向古丈的几位“大家”讨教,结果我的观点引起了群愤,谴责我根本不懂文学。
第九本书:《千年一叹》。这是余秋雨的散文集,此前我读过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国文脉》。余秋雨是学者型作家,我第一次读他的文化散文是选载在《散文选刊》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的背影》,我曾在我自己的一篇散文中摘引了这篇散文中的一句话,这本《散文选刊》我至今还收藏着。读书会中毒的,后来我慢慢喜欢上了文化散文,因为“历史的最终所有者,多半都是手无寸铁的艺术家”!
我这人读书比较“杂”。就在我读这九本(册)书的间歇,我还从微信上游览了不少文章。以前,我曾一度对微信上的文章不屑一顾,认为那些都是碎片化的知识,是一些心灵鸡汤似的文章,其实我错了,微信里有不少好文章,特别是朋友圈里推荐的。如今,我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好的文章,先是收藏,然后再仔细阅读,再然后就在朋友圈里发,推荐给大家。
初六的晚上,我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春节这九天长假所读过的书,也好算是给自己定下的“2022年阅读60本(册)书”目标的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