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助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与《团结报》的情缘转瞬就过去了40个春秋。
自从能识字看报,我始终保持读书阅报的习惯。这一切,都得益于《团结报》的陪伴和指引。在我印象中,村寨开会在我们家里学习时念的就是《团结报》。小时候,家里贫穷,房屋破旧,哥哥他们结婚时布置新房要报纸,家人从镇上或者是从县城托关系找来一大堆不知道多少人翻看过泛黄的《团结报》。我如获至宝,翻阅了好几天,遴选报纸上喜爱的文章,把有保留价值的剪下来存放,装贴成册,慢慢咀嚼。
后来,我从村里到镇上的县四中读书,寄宿在三哥那儿,他是《团结报》的通讯员,订有《团结报》,常在报上发表文章。因此,我也开始模仿报上的好文章“抖动”笔头,期待有一天也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文章。闲暇时,嗅闻着那一张张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团结报》,感觉到一股涌动的强大力量从指间抵达心头,呼吸也充满清新之气。
有了这脉墨香,自然拓宽了视野,并由此刻痕心底,一直保留了一份关注和热爱。1982年,我当兵到了祖国南疆边陲,源于跟着《团结报》学习写作,有点基础,成了前线的一名“战地记者”。在守边御敌中,我始终没忘家乡情怀,渴望把湘西子弟兵在守边御敌的血与火、生与死、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报道出来。我冒着硝烟深入到边卡哨兵、猫耳洞采访,《可敬的边防战士》《湘西子弟在边防》《来自前线的报道》等稿件,先后变成铅字刊登在《团结报》上,慰藉着边关战士的心,那是多么荣耀的事!
更值得炫耀的是,在人生的关键几步,都与《团结报》密不可分。退役后,我分配到国有州洗溪磷矿,有了事业支撑,写作成了“第二职业”。报告文学《矿长的风采》,发表在1991年7月25日的团结报上。在《团结报》发表文章,让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矿工,得到了同事们的称赞,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不久,我被调至县里,一直在宣传系统与文字打交道。30多年来,我笔耕不辍,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团结报》,仿佛在我的空间只容下一张报纸和一个虔诚的读者,微风吹过,伴我而行便是一种态度及能力的提升。因此,稿件也频频见诸报端,让我从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70年来,《团结报》始终勇立潮头,不断发展壮大。我也在报社的鼓励下有所收获,在《团结报》发表的《泸溪千余外出劳力返家闹春耕》荣获州洗溪磷矿·团结报社举办的“丰收杯”百条短新闻竞赛一等奖、《思想工作做到家,两屯冤家变亲家》获全州好新闻三等奖、《思绪飘过家乡》获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优秀奖、《恩人原来是功臣:一束迟到45年的鲜花》荣获2019年湘西新闻二等奖……特别是近两年来,先后获州级以上文学奖10余次,我被吸收为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协会会员,还出版了报告文学集《永恒的瞬间》一书。
现在,每天清晨醒来,我就在被窝里打开手机阅读《团结报》,算是铁杆粉丝吧!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刊登之后,我便会将刊登的文章与原文进行对比,认真琢磨编辑老师们修改的地方,受益匪浅。
《团结报》,是我的精神家园,陪伴我从少年走向中年。因为与您心印情契,所以,我的世界更因您而精彩!
(作者单位:湖南省泸溪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