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组织部门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抓好干部、党员、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让党的百年基业后继有人。
干部队伍是国家执政的基石,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生力量,要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将“用好一个、激励一片、带动一群”作为干部调配的目标方向,及时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实现“以用人导向引领干部奋斗指向”的优良生态。围绕高质量发展关键节点,研究制定重点专业领域干部培养计划,让专业干部在专业领域、专业岗位上蓄力成长、扎根奉献,推动专业干部梯队持续建优、“专家型”领导干部储备不断增强。立足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有计划推进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跨条块交流任职,让整个干部队伍动起来、活起来。
建立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系统优化干部“选育管用”的完整周期。注重教育培训,完善干部经常化实战化教育培训机制,针对干部能力、知识、素质和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确保按需培训、按时培训。注重源头培养,大力选拔各战线、各领域、各行业具有专业背景,经过基层岗位扎实历练,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库。
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增强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进一步畅通干部“能上能下”的通道,聚焦中层干部“中梗阻”问题,明确“能下”的情形,综合运用提醒谈话、降职降级等举措,为人岗不适的干部“找出路”,向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亮剑”,持续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坚持严实标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永葆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常态抓好入党积极分子超前培养、储备。以产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中的优秀青年为重点,储备一支数量充足、文化程度较高、结构分布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发展党员蓄好“源头活水”。规范发展党员程序,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大学生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群体中发展优秀青年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党组织力量。严格落实政治审查制度,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发展党员工作的首位,把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新发展党员的试金石,严防“功利性入党”。
突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引导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为民宗旨、赓续精神血脉。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基本制度,加强党内党外监督,使党员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通过探索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党员管理的有效办法,有序推进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充分发挥老党员和优秀党员“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及群团组织优势,通过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引导、工作上指导、生活上关心,为年轻党员成长注入新能量。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广大党员要始终保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作风,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时刻挺在前。在各行业领域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队,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敢于“挑担子”。在联系服务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中,党员要对标身边先进榜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乐于做干工作的“老黄牛”,少些计较,多些贡献。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防汛救灾等工作中,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敢于挑战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勇于在大风大浪中打造自己的“铁身板”,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人才队伍发展高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措施为主线,深耕“人才之林”,汇聚“智力支撑”。
坚持德才兼备,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才招揽进来,使他们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坚持长短兼顾,把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以战略思维在引进专家“师傅”的同时,又注重从高校引进安心扎根基层的学子“徒弟”。坚持内外结合,注重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并用,继续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做优做强专家工作站、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大力创办名师名医、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和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农创客、土专家、田秀才。
要进一步转变理念,营造“项目围着人才转、资金盯着人才投、产业跟着人才走”的良好生态。进一步优化政策,完善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形式。大力支持人才孵化基地建设,加强银企合作,争取人才专项贷款。进一步提升保障,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兑现落实对引进人才作出的回乡创业奖补、土地税收特殊优惠等系列政策承诺,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解决人才家属工作、子女就学、住房安居等问题,帮助他们消除陌生感、增强归属感。
加大对现代农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行业领域中优秀人才的奖补力度,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三个相适应”,提高人才优越感。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放宽或降低职称评审限制性条件,让从事一线岗位、业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人才获得感。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交流制度,打通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人才流动瓶颈,引导和促进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