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5月09日

知青回“家”了

岁月如歌。

文/图 黄清华

46年前,知青们怀揣着理想和热情,用青春和热血在农村大地上谱写出一段如歌的岁月,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了保靖县大妥乡桐油林场里。时光荏苒,他们跨越了半个世纪,昔日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和芳华少女,如今已是饱经岁月磨炼、年近七旬的老人。

知青上山下乡,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承载着数十年的岁月印记。46年前,知青告别父母,插队到交口农村,与农民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46年后,这些老知青们再度相聚,回到他们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圆了数十年的知青回家梦。

保靖有“金色桐油”之称,大妥镶嵌在酉水河畔、香火山下,是金光闪耀的明珠。大妥林场始建于1971年,属公社集体管理,面积1500亩,以种植油桐为主业。2022年5月2日,满载着三十余名知青的汽车朝着保靖县大妥乡桐油林场驶去。他们是来自保靖民族中学高6届、高8届,由向清菊老师带领着黄萍、黄海峰、滕树珍、吴国华、韩保生、姚世云、田仁利、欧阳江等30余名同学。

一路上,知青们将激动的心情化作悦耳的歌声和欢快的笑语。因为,他们即将抵达自己的“第二故乡”。 滕树珍说:“你没什么变化,还是当年那个模样。”知青们的寒暄看似平淡,却拉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往昔岁月。黄海峰说道:“这里承载了我们最美的芳华,也留存着我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我们住过的瓦窑,我们走过的田间小路,一切还是那么亲切。”韩保生说:“上世纪70年代,我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大妥乡林场插队,当时大家都从县里坐着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颠簸而来,那时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起来到这里上山下乡。”当时他们肩扛行囊,怀揣梦想,告别父母、朋友,在这片黄土地上,用青春的血与泪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知青岁月之歌。

走在曾经的乡间小道,看着曾经住过的瓦窑,知青们满满都是回忆。“一眨眼,46年过去了,重返‘第二故乡’知青们相聚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尽管大家都是花甲古稀之年,但是心始终跟林场连在一起。”回味当年的苦涩与幸福,老知青们思绪纷纷。“曾经有过很多次,想着我们能够一起回来,再看看当初奋斗的地方,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团圆的梦搁浅了,直到最近难得有一次相聚的机会,也算是圆了我们多年的一个‘回家’梦吧。”拉家常、叙旧情、拍合影,在曾经奋斗的大妥乡,知青们忙得不亦乐乎。46年割舍不断的情谊,在这一刻终于圆满了。

知青们在旧友们的陪伴下,到处寻找他们当年留下的印象和痕迹。当看到纪念塔时,几位女知青惊喜地尖叫起来,这就是她们纪念历史丰碑啊。大伙纷纷走上前去,拍照留念。宿舍楼旁的"知青树"是当年知青们亲手栽种的,昔日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知青们抚着树身,感慨万千,当年他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已成了60多岁的大伯大妈了。知青们在“知青树”旁合影留念后,知青们一起欢聚到大坪场里,大家载歌载舞庆祝这喜庆的日子。

向清菊老师说,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当年下乡当知青,是我们走进社会的第一课,是谋生的唯一选择。因此,“知青”成了一种烙印,印刻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里,印刻在我们这代人的青春年华的记忆中。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结下的情谊却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却也是宝贵的。它令人回味,引人思索,给人启迪。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久远了,但我们这代人的深刻印象永远都不会淡漠。我们辛劳的汗水洒遍了大妥乡林场那片热土,我们青春的足迹踏遍了乡村的每一块土地,艰苦的环境也磨砺出我们吃苦耐劳、刚毅向上的品格。上山下乡使我们锻炼了体魄、意志和坚韧进取的精神。

上山下乡,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熔铸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我们承载了太多的岁月沧桑。而今我们都已步入老年,岁月染白了我们的头发,渐渐的我们也淡出了彼此的世界,尽管岁月在荏苒中流逝,而记忆的长河却总也不会干涸。

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知青下乡”的故事也成了一段历史,对于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他们背井离乡,把大好青春都倾注给了曾经的土地,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那一段历史,锻炼了一代人,让他们树立了最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6年前,他们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妥林场,把辛勤的汗水、飞扬的活力留给了林场。林场,见证了他们的眼泪和欢笑、友谊和爱情,也成就了他们正直、宽宏和坚韧的人格。

他们人生的创业拼搏是从林场起步的,他们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在林场奠定的。那段最艰苦的岁月,正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最难忘、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的美好岁月。

--> 2022-05-09 1 1 团结报 c89718.html 1 知青回“家”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