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祥
中午醒来,我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里一张醒目的图片闯入眼帘。图片内容是关于马鞍山农业中学成立校务委员会的批复,落款是龙山县三元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时间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一日。
微信图片是时任马鞍山农业中学副校长刘昌儒先生发来的。批复中显示校长由时任公社社长向竹武担任,刘昌儒、覃志家任副校长,我和夏世友任委员。
看到当年的批复,我很惊奇,只记得我在马鞍山中学当过老师,任校务委员的事早已忘记到哪里去了。我立马在微信中与刘昌儒先生聊了起来,从而,勾起了我远去的记忆,在马鞍山农业中学时的那些事那些人,一遍遍在脑海浮现,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国实行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每个公社都要办一所农业中学,让没有考起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上学读书。我的家乡原三元公社在新华大队马鞍山上建起了一所农业中学。我高中毕业后于1978年在那里教了一年书,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马鞍山农业中学建在龙山县原三元公社新华大队地域,因学校修在马鞍山上而得名。学校建有一栋教学楼,篮球场、教师宿舍、乒乓球室、厨房、厕所等建筑,一应俱全。山上土质肥沃,学校有学农基地数亩。首届招了两个班,有学生80余人。4个老师(两个公办老师,两个代课老师),我是代课老师之一。自从建起了农业中学后,偏僻荒凉的马鞍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校长向竹武、副校长覃志家和委员夏世友是兼职的,学校工作由刘昌儒副校长负责。我们四个老师都是一人上几门课,我的分工是教化学、体育和自然,还代管学校食堂。
体育课和自然课还好,可化学是我的短板,哪里胜任得了,真是河里无鱼虾子贵啊。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上课的情景。面对与我年龄相近的学生们,我不知如何开口,硬着头皮一边看讲义一边照本宣科地讲课,而后,让学生们自己复习。下课铃声一响,我赶快逃离教室,回到宿舍时衣服都汗湿了……
为了上好化学课,我拼尽了全力。那时,我经常加班到深夜,电灯下,书为伴,笔相随,把一本化学教科书都翻烂了。我把书上的作业题自己先做一遍,第二天再布置给学生们做。有时候遇到做不来的题目,我苦思冥想,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可每当把难题攻破,那种兴奋是无以言表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学区组织考试,我们学校有个张姓同学还考了满分,我想这可能是上天眷顾,也可能是那个同学天资聪颖,至于是否也有我辛勤付出的回报,我不敢想。
体育课是我的强项。篮球、乒乓球我都爱好,由于年龄相仿,我和同学们相处融洽,课堂上我是老师,课堂外我们是朋友。篮球场上,我们生龙活虎,尽情拼搏,不分师生。乒乓球室,你杀我挡,欢声笑语,尽享青春与运动的快乐。
家访是那个年代老师的必修课。那时不像现在通讯发达,每个班都建有学生家长微信群,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和家长随时可以沟通。记得有次上自然课时,有一位姓向的同学趴在桌子上打瞌睡,我年轻气盛,把他从座位上提起来,推出了教室。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来问他为什么上课打瞌睡,他站着不做声,可眼泪盈出了眼眶。第二天吃过晚饭,我专门步行三四里路到他家里进行家访。当我来到他家时,家里的情况让我震惊了:母亲长年生病卧床不起,他是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一大家子靠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生活,他既要照顾母亲又要看护弟妹,还要做家务,他太累了。那次上课打瞌睡是他母亲先天晚上病情突然加重,他守护母亲一个通宵……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为自己的鲁莽行为惭愧不已,现在想起来还欠那个同学一个道歉。
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单纯,同事之间相处很融洽。我们4个老师,加一个炊事员,除一个四十多岁的何老师和炊事员夏师傅外,其他3个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大家工作上分工合作,生活上互相照顾,亲如兄弟。我们住到学校,一个星期回家一趟,平时大家一起打打球,玩玩牌,讲讲笑,打发寂寞的时光。刘昌儒老师是我的初中同学,他没上高中,直接上了师范学校。他长得一表人才,加上是拿国家工资的,穿着打扮很时髦。后来他改行了,在龙山文联工作。我出差龙山,曾到他办公室看望过他,一起回忆当年在马鞍山中学的时光,都留恋那段纯真的感情。
陈代毅老师也是代课老师,比我年纪稍大一点,他语文成绩好,爱好二胡,他的二胡独奏曲“赛马”经常在学校上空回荡。他后来转正成了一名公办老师。马鞍山一别,我和他再也未曾相见,听说已去世了。何老师是当时我们4个老师中唯一成家的。他带数学课,是外地人,把他的青春献给了湘西的教育事业。
还有一个人必须记得他,就是炊事员夏世友师傅。夏师傅是我初中同学的父亲,再加上我管食堂,他是大师傅,因此我俩接触多,工作联系最紧密。学生们交米交钱我要记账,他经常提醒我要细心,不能错账,每月盘底粮食都有盈余,账目也清楚。有次我感冒了,他走十几里路给我买药,让我这个过早失去父爱母爱的孤儿,眼泪不由自主地从眼眶溢出……
后来,我参加了高考,离开了马鞍山农业中学,离开了三元公社,也离开了朝夕相处一年多的老师和学生们。尽管那年一别,我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再也未曾见面,但那段短暂的教书育人生涯,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