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国
那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没有大江大湖的波澜壮阔,却能激起浪花朵朵,化作滴滴甘露,孕育着这方神奇的土地。
一大批土家族、苗族优秀儿女从这条“河”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享誉世界。
它的名字叫做“兄弟河”,至今已流淌六十五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中学教书。那时还没有手机、电脑和网络,信息比较闭塞,图书奇缺,学校征订的《团结报》,成了我饥不择食的“精神食粮”。里面不仅报道州内各行各业发生的新闻和涌现的先进典型,还发布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转载国内国际形势,真是一报在手、知天下事。特别是文艺副刊“兄弟河”,刊登的散文、诗歌、小说,甚至精美的图片,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味道,令我如痴如醉,情有独钟。
从此,“兄弟河”融入了我的生活生命里。
“如今它已散开了一大盘,蓬蓬勃勃,覆盖了整个洋瓷盆,带刺的手掌爬满了窗台。”2000年的一天,我随手翻开刚送来的《团结报》,我的名字和文章赫然入眼。月余之前,学校张校长调走后,我搬进他的宿舍,发现窗台上留下一盆仙人掌,特耐旱,甘于寂寞,生命力极强,于是有感而发,写成短文《仙人掌》邮寄给团结报社,想不到竟在“兄弟河”发表啦。我万分激动,信心百倍,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撰写了大量新闻稿件、文学作品和教学论文。因为常在《团结报》露脸小有名气,凭着厚厚一沓“豆腐块”,我顺利进了城,改了行,当上了公务员,后又调到州府吉首工作。
可以说,是“兄弟河”为我打开了一片广阔天地,改变了我的命运;是编辑老师们默默无私地摆渡划船,送我到达希望的彼岸。其中有几位对我帮助影响最大。
第一位是韩棕树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团结报》编辑“兄弟河”的同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创作了《一夜乡心》等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化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著名诗人,我对他心仪已久。幸运的是,我恰与他外甥田晓辉是同事好友,因此有机会向他请教,他总是谦虚地说“相互学习”。2018年末,他写了篇回忆总结性文章,专门托我修改打印。接到那几页写满乡思乡情文字的稿纸,我眼角湿润,内心沉甸甸的,这是文学前辈大咖对无名小卒的信任与厚望啊。我不敢有丝毫懈怠马虎,细细拜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错过。“韩棕树人如其名,亦如棕树一般,虽然离开湘西几十年,但乡情难忘,仍然牵挂和深爱着这片土地。”我情不自已地添加了这段文字。韩老师非常满意,要求署上我的名字,《棕树故乡情》在2019年第一期“兄弟河”头条位置刊发。
第二位是彭世贵老师。他才华横溢、不苟言笑,一般人难以入他法眼。2015年5月,在计生与卫生部门改革合并前夕,领导要我牵头组织开展“我说国策30年”征文比赛。为了扩大影响,我壮着胆子找到彭世贵老师,请求他给予支持。他二话没说,帮忙协调很快在报上刊发了征文比赛公告,同时在“兄弟河”开辟征文专栏。只要我把挑选出的优稿转发给他,他很快就编发出来,每期一篇,绝不落下。活动还邀请他当评委,不收取任何费用,认真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结集成册《攀登》,为我的工作增光添彩。彭老师烟瘾大,看稿改稿时烟不离手,一根接着一根抽。现在每每翻开这本征文集,我总会闻到丝丝淡淡的烟味。可惜他已去了另个世界,再也抽不到我的烟了。
第三位是刘驷刚老师。我本与他素未相识。2019年,在山东济南挂职期间,我写了篇调研文章呈请报社一位曾经的同事审阅,并请求帮忙在《团结报》刊发。这位同事看后便将稿子转给刘驷刚老师。刘老师慧眼识珠,认为作者很有思想情怀,便主动相认并向我约稿。我把写济南泉水的《天使之眼》传给他,很快在“兄弟河”见报。刘老师文学功底扎实,而且人品极好,性格耿直,为人低调,敢于较真,从不看人择稿,难能可贵。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做文的道理。例如,我有篇写济南老舍旧居观感的文章,原标题为《胡同小巷乐安居》。他阅后改为《舍予春秋颂人民》,并精心制作了三个小标题,通篇文稿顿时变得格局大气、文采斐然,图文并茂整版刊发在周末头版。后来,他又陆续为我斧正刊发《墨染凤凰》《岁月深处那头牛》《拜读泰山》《蟋蟀声里觅乡愁》等系列散文。
在各位编辑老师的关心指导下,我勤奋写稿、遍地开花,不仅在“兄弟河”上频频露脸,还成了“阅读天地”“湘西故事”“文化醉乡”“一周闲情”“边城百姓”等副刊栏目的常客。2018年度、2019至2020年度连续被评为《团结报》优秀通讯员。
更为有趣的是,“兄弟河”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特别感谢彭介勇老师,我每次发表文章,他都要关注点赞并交流感受。2021年,他专门为我的诗文写了四篇读后感,给我动力,催我奋进。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这是一条激情涌动飞扬的河流、民族团结进步的河流、源源不断永不干涸的河流。
“兄弟河”上好风光,奔流不息向未来!
(作者单位:州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