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应奉
梳头溪,湘西古丈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寨。四面环山,葱茏的山林覆盖着小山村,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寨中流过,逶迤而去,直奔古阳河。
梳头溪这个诗意的名字,源于一个凄美的故事。溪边一块奇石高高竖起,映照溪水,宛如一位美丽的村姑,在溪边梳头,盼着丈夫的归来,日等夜等不见人。一年又一年,村姑思念成疾,化作了一座山,故而取名梳头溪。故事的真假,我们无从考证。
溪水流了千年,故事也传了千年。
一个传说,生成一段故事。一段相思,化为一个梦想。茶叶,便是山寨的梦想。
今天的梳头溪,满坡青绿,满园茶叶。一层层茶土,一垄垄茶树,一片片茶园,构成青山绿水的音符。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与茶相伴,以茶制业,以茶怡情,以茶待客,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怡然自得。
关于古丈茶叶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著名的茶歌就是从这里飞出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何纪光一曲《挑担茶叶上北京》,飘过洞庭湖,唱响大江南北。宋祖英的《古丈茶歌》更是家喻户晓。由此,古丈茶叶走向世界大舞台。
茶,作为一种饮料,历史悠久。《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说:“长期饮茶,对思考有益。”古人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历代文人墨客也都以茶吟诗,感怀言志。唐代诗人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北宋诗人梅尧臣诗曰:“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代诗人林逋《茶》:“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赵朴初茶诗入禅之一《吃茶》:“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的诗写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向渝州叶正黄。二十一年归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品茗读诗,文人情怀。煮酒论道,英雄气概。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韵味,更是一种情趣。放眼四望,那一方茶园,便是一道让人艳羡的景致,勾住人们的视野。
青青的茶园里,一条长桌,铺上洁白的纱巾,摆上茶具,三五两人,对坐而茶,情趣优雅,余味悠长。人在茶园里休闲,茶在空气中流香。静静的茶园,便是一个美丽的所在,别有情趣。
芳菲四月,你若有幸来到梳头溪,便可欣赏到茶园旁的紫藤花开。拱形的长廊里,树影婆娑,浓荫夹道。一串串、一簇簇盛开的紫藤花静静地绽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传递着春的气息。
一方流泉,一池清水。倒影的芭蕉树,依次而列。鱼游浅底,划过清水无痕。一柱青石,洒落细水如雨。池岸的山竹,风摇叶响。透过冬日的阳光,抖落水底的斑驳弄影。
一壶清茶,淡然生香。品茗论道,有诗与茶,何去远方。品一杯茶,滋润自己,丰富人生。坐山望远,看山上树影婆娑,抬头仰天,数蓝天白云几朵。低头喝茶,清淡映照初心。回味生津,忘却尘世纷忧。放下茶杯,抛却烦劳,轻松自我,做回真实的自己。
走近梳头溪,行走在茶园里。一个个种茶人的故事,便娓娓而来。
龙自刚,地道的古丈人。一个以茶为业的创业者,英妹子茶业公司的创始人,梳头溪畔的茶舞者。
2012年5月25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梳头溪,走进茶园,与茶农们交谈,品尝了“英妹子黄金红”红茶以后,给予高度的评价。特别是湘西一号红茶,结束了湘西红茶零的历史。 2012年6月,英妹子公司组织当地茶农从“英妹子古丈梳头溪有机茶园”采摘鲜叶,精心制作出“英妹子红茶”“古丈毛尖”作为古丈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携手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和国际钢琴巨星郎朗,在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的“跨越巅峰——三大巨星伦敦音乐会”专用赠品茶,引起了英国各大媒体的重点关注。
冬日的夕阳,落过山坡,留下余晖,把山寨涂抹成一片金色。白天喧闹的山寨,即将迎来她安静的夜晚。等待明日黎明的清晨,山寨又将飘来一片淡淡的山雾,从东山坡飘向西山坡。这山寨的雾,沾着湿气,黏黏的,给茶园铺上一层雾气,润过茶园,滋养着大地,温润着来年的好收成。
当阳光又一次从天空普照大地之时,梳头溪又是一个晴朗的天,又是一幅迷人的乡村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