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之祥
说起与《团结报》结缘,要追溯到1963年11月,当时我还是桑植县沙塔坪完小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
虽已时隔59年,但我依然记得十分清楚,为了增长我们的见识,班主任廖诗礼老师决定在文体课时给我们读报。那天,廖老师带来一份报纸,说这是我们的州委机关报《团结报》,随后,他便一边念新闻一边给我们解释消息发生的背景,同时扩展讲授相关知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团结报》。没有电视广播的年代,《团结报》是传播新闻最快、新闻最新、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一份报纸,我一下子就深深被《团结报》吸引住了。
之后,我便对《团结报》上瘾入迷,一直到初中毕业。其间,只要看到《团结报》我就想看想读,哪怕是过了很久的《团结报》,哪怕是陌生人在读的《团结报》,我都会想方设法弄到手读一读看一看,总觉得报纸上的很多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而且还新颖有趣。
初中毕业,我回到了家乡沙塔坪公社务农,并当上了生产队会计。当时,生产队订的唯一一份报纸就是《团结报》,我是生产队干部,又是唯一一个“文化人”,所以报纸都是送到我手上,我成了第一个看到《团结报》的人。能最快读到《团结报》对我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在通过读报学习、了解社会、知晓国内国际情况时,我也很希望周围的人都能知道生活在发生什么变化。那时是集体生产劳动,劳动两三个小时后会休息半小时,我就利用这个时间给大家读报。刚开始,大家兴趣不浓,没当回事,但是当我边读报边讲解外面的新奇事物,说到国家乃至世界形势时,大家越听越有味,纷纷提议每天多读两段。
有了《团结报》的陪伴,在回乡务农的几年时间里,我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感到生活充实而丰富,我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对报纸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由于思想觉悟高,表现好,我于1971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1971年,吉首卫校恢复招生,公社择优推荐我去读书。8月1日,我风尘仆仆来到了学校,安顿下来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到团结报社的地址,然后一路小跑来到了报社。在走上报社的斜坡时,想到终于来到了《团结报》的“大本营”,我最爱的报纸就是从这里“诞生”的,我的心“咚咚”直跳,无比兴奋和激动。在报社里走了一圈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开始我的求学生涯。在校期间,阅览室里每一份《团结报》我都会阅读。读《团结报》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一种习惯。
1973年,我从吉首卫校毕业分配到州卫生局工作。有了工资后,我第一时间就是自费订阅一份《团结报》,虽然单位各科室都订有《团结报》,但是我还是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团结报》。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抽空认真阅读报纸,连“中缝”里的内容都不放过。上世纪80年代,我开始试着向《团结报》投稿。接连投了两篇稿件,一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一篇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想到两篇稿件均被刊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文还被州委宣传部、州文联评为当年优秀论文,受到嘉奖。后来,我还就自己的工作投了相关的新闻稿件,也被刊发,我十分激动。
一路走来,从我初识《团结报》,到热爱《团结报》,成为《团结报》的忠实朋友和忠实读者,再到不断地从《团结报》吸取养分,是《团结报》给了我力量,给了我胆量,激发了我的文思,鼓足了我的信心和勇气,才有我以后近20篇论文在《中国编辑学刊》《中国应用写作杂志》《中国卫生政策》《湖南地方志》《方志研究》《志苑》等国家和省级杂志上公开发表。
12年前,我退休在家,但我依然会每天一大早到收发室领取当天最新的《团结报》,并第一时间阅读。愿《团结报》更富于生命力,伴更多人成长,指引更多人前行。
(作者系州卫健委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