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杨胜国
古往今来,珍惜光阴勤学苦读的例子比比皆是。
西汉时期的匡衡,由于家里穷,点不起灯看书,晚上只得躺在床上背书。有一晚,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投射一线亮光。他站起来一看,原来是邻居的灯光从壁缝里透过来的。于是,他灵机一动,拿把小刀,把墙缝挖出一个孔。这样,他就凑着墙孔里透进的光束,读起书来。后来终于成为经学家,官至丞相。这就是广为传颂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晋书·车胤传》记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讲的是车胤夏天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自此学识与日俱增,后入朝拜吏部尚书。另一晋朝人孙康,“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他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时间长了虽然手脚都长满冻疮,但学有所获,最后官拜御史大夫。成语“囊萤映雪”的典故由此而来。
“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这是梁代时彭城人刘绮,经常买些芦苇,折断燃烧当灯用,发奋读书。
而苏廷则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还有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夜深时刻,常躲进佛殿里借佛灯读书,读书声把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闹鬼呢。他经过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文学大家,写出了《文心雕龙》传世名著。
隋朝的李密更是争分抢秒、惜时如金,用蒲草制成的鞍鞯来骑牛,将一卷《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用两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他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骑在驴上无事时,他就默诵诸经注疏。碰上老朋友,往往也记不起是谁了。有时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正是如此勤学好问,顾炎武成为大思想家和学问家,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三大儒”,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
中国首位“劳工律师”、“二·七”大罢工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生暖,一边安心读书。
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在黑漆漆的矿井底下,借助矿灯光,一有时间就看书,还顺便给工友们讲讲里面的故事。其中有段苦中乐读的描写十分温馨感人:回到“新居”以后他点亮蜡烛,就躺在墙角麦秸草上的那一堆破被褥里,马上开始读这本小说。周围一片寂静,人们都已经沉沉地入睡了。带着凉意的晚风从洞开的窗户中吹进来,摇曳着豆粒般的烛光。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以前读书求学的经历。
年幼识字后,我特别喜看小人书。放学归来,书包一甩,捧着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坐在草堆树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每至黄昏夜幕降临时,娘就扯着嗓子吓唬喊:“鸡进笼了,莫看书,容易坏眼睛!”“好勒。”我往往把她的话当耳边风,手不释卷,一直看到伸手不见五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还没有通电,家家户户点煤油灯。晚上,在微弱的灯光下,娘缝补衣物、纳鞋底,我就读书、写作业。有时灯芯燃短了,她就用针头或锥尖轻轻挑起,引发哔哔啵啵的碎响。我勾一下头,闪烁的火苗就会烧焦头发眉毛,烟子把鼻孔熏得黢黑。墨香连着煤油味一直弥漫在童年的记忆里,至今无法消散。
爹是个乐天派,热情大方,又会摆龙门阵。每到冬天晚上,他在家里的火炉塘生起旺火,全寨的伢儿们坐满我屋,一边围着爹听摆古书,一边在火塘里烧红薯、花生、黄豆吃。正当爹讲得滔滔不绝、大家听得全神贯注时,不知谁放了一串响屁,好像撕烂布匹似地,惹得哄堂大笑、东倒西歪。爹用这种寓教于乐的“说书”形式,教会我们无数做人的道理。
高中下晚自习就寝后,学校统一关灯。我那时精力旺盛、求学心切,就钻进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复习课文攒暗劲。有一次,查寝室的老师猛然掀开隆起的被窝,以为我在看武侠言情小说呢。
比起很多同学,其实我不算太聪明,就是肯学能坚持。与村里几个同伴走读时,行至中途,他们常跑到山上摘茶泡、掏鸟窝、晒太阳,只有我胆子小老老实实去学堂读书。到了放学时,我返回至此,他们又背着书包跟我一起回家,俨然一副读书辛苦的模样,骗过了家长。结果,他们聪明反被聪明误,辜负光阴反被光阴负,永远走不出那个小山村,唯独我跳出了农门,改变了命运。
从小养成爱看书的习惯,让我受益终生。无论我走到哪里,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打开书本,内心就会无比丰盈强大。
读书无法限制,知识没有国界。外国人同样热爱读书。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非常勤奋好学,随时随地不忘读书,甚至走在街上见到有字的废纸也要捡起来读一读,日积月累,成为一代大文豪,创作了《堂吉诃德》世界名著。为了纪念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的逝世日期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能够考入哈佛大学的学子可谓优秀至极,可他们的勤奋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和接受,直到凌晨四点,整个校园还灯火通明,餐厅、图书馆和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在看书。即使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持卡人数仍高达1.48亿,每两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持有读者证。据统计,美国国民去图书馆的人次数是观看足球、篮球、棒球、曲棍球合计总人次数的五倍多。
日本人爱读书也是举世公认,在电车、巴士上,无论是衣冠楚楚的上班族还是身穿校服的学子,甚至爷爷奶奶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盯着的都是书本而不是手机。日本人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四十本,排在全世界第二位。
犹太人的墓地里甚至常常放着书本,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这种做法虽不可信,但寓意是好的:生命总有结束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所谓“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让我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