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5月27日

向 火

○邵一飞

向火,是湖南湘西吉首一带的方言俚语,口语,就是烤火的意思;湘西其他一些地方,也用这个词。“向”有音无字,故以普通话谐音的方式表达,便于交流。到了冬天,山里、农村的人家,大多在堂屋中间挖得有个火坑,方的、圆的都有,用几块土砖砌的,里面烧木炭,以及一些冒点青烟的柴火棍子。周围几把小凳子、椅子,人坐着,就可以很热和了。来了客人,主人会招呼说“快过来向火”之类的话。火坑周围,可能还烘烤得有几个快熟的糍粑,松软飘香;城镇人家里,无法在屋里挖坑,就用火盆,方形短腿木架,上面置一圆形生铁火盆,烧木炭;到了后来,大家都用电烤炉了,上面还放一个四方木架子,架子上覆盖一小棉被,四周垂下来,手脚伸进去,很暖和。方木架子上面,有的还放有简易麻将桌,可以边烤火边打麻将。以前,湘西一带,无论城里还是乡里,都有一种更简易的烤火工具,可以随身携带,叫做“烘笼儿”,冬天小孩子们提着去上学取暖,很好用。这种“烘笼儿”,有几种形状,名字也有所不同:笨重一点的,叫做“火桶”,圆锥形的,侧面开有孔,便于加炭、倒灰,以及有空气进去助燃;上面可以坐,屁股热和,下面可以搁脚取暖。小点的,叫“烘笼儿”;最小的,叫做“火炉子”,用小竹篓子、铁丝篓子装个碗罐子钵头之类的,安个提手,就可以了;最简单的,是用个旧碗,或者烂钵头破罐子,里面放点热炭,边沿钻三四个孔,系上铁丝,就可以提起出去“向火”了。有时候,为了让“烘笼儿”里面的木炭燃烧得更旺,火力更大,提“烘笼儿”的人,就借凌空旋转所得的风力助燃,会紧握“烘笼儿”提手,伸直了手臂,在空中抡圆了耍几个大圈,没几下就会燃得很旺。但要保持足够的力度,均衡用力,要不然里面的木炭会掉出来,搞得火星子到处都是,不小心还会引发火烛。但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要提起来来回摇晃几下,火就会旺。

到了后来,估计最迟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吧,“向火”这个词,也慢慢消失了。一些在湘西生活、工作、经商、旅游的外地老乡,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其家乡方言,就逐渐改变了吉首本地的一些日常口语词汇。同时,湘西本土人,也主动适应外部社会,一些难于听懂、不太容易理解的土话俚语,慢慢地退出了话语舞台,而代之以新鲜词汇。如今,“向火”这个词,可能只能到偏远一点的乡镇、农村的一些老人口中才能听得到,年轻人已经不大使用了。

在湖南常德一带,无论城乡,烤火都叫做“遮火”,“遮”也是有音无字的,用普通话“遮”字来谐音表达。推测起来,可能是用手或者身体,把火给“遮”住,就可以取得到暖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同样的事物,在各地的一些俚语中,表达形式是完全不同的。

--> 2022-05-27 1 1 团结报 c91138.html 1 向 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