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5月27日

“一把铁夹一个桶” 支书交接有奇招

本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玉

不忘过去,往事已赋新内涵。

区区一把铁夹,一个小小的塑料垃圾桶,这两件极其平凡的工具,就完成了新老支书的顺利交接。

5月24日下午,天气稍显闷热,在花垣县麻栗场镇沙科村溜了一圈后,记者见到正在公路边犁田的沙科村支部书记刘再勤。寒暄之时,握着那只带有泥土气息的手,他略显些许“羞涩”。记者则不然,农忙时节,村干部就是一个带头的农民。

稻田边硬化的两条进村路犹如两条白色的莾带,足有6米宽,会车自如,分别顺着山势缓缓地伸入两个自然寨里。村中,有多个停车场;村间道,干净整洁,一处处仿制的竹制篱笆成为醒目的风景;户间道,有的铺上青石板,似乎就是从历史中走来……

目之所及,皆与一把铁夹和一个塑料垃圾桶有着割不断的“姻缘”。

“新”支书刘再勤至今已当了9年,老支书刘开胜则当了足足有40年。2014年4月,老支书离任时,若有所思地叮嘱刘再勤:“把村里的这副担子交给你,我就放心了。”并当场“赠予”刘再勤一把铁夹和一个塑料垃圾桶。

显然,这两件平凡的工具,就是沙科村发展绕不过的问题——抓好村里的环境卫生这件事。

村里的事情千头万绪,必须有条不紊地去铺排。1967年出生的刘再勤勤劳能干,有魄力,无私心。接任支部书记后,他握紧这“一夹一桶”,旋即把进村道路加宽、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首选之事。

原进村道路宽只有2.5米,不便进入,计划拓宽至6米,需要占用田地,更需有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

采访中,已是79岁高龄的老支书刘开胜毫不掩饰:沙科村民素来有肯出义务工、肯贡献的优良传统。2015年,在经历了4次村支两委会、1次群众会后,拓宽进村路还特地实行了“从村内往村外修”的办法。如今回想起来,场面轰轰烈烈、壮观威武。“自觉自愿、无偿奉献”已成为村民支持公益建设的真实写照。

记者抓取几个无偿让地的典型:村民石福寿约7—8分地,石康宁约5—6分地,石再义约4分地,杨建清约5分地;老支书刘开胜更是“境高一等”,硬是把自家已下好基脚的一处新宅基地贡献出来,为群众树立了标杆。对于涉及到尖岩村、麻栗场村、老寨村的5户农户也无偿让地给沙科村修路,没有发生过一次阻工行为。2016年,道路完成了硬化。

进村路通畅了,村里的卫生环境状况更是变了个大样。如今的彩绘墙画、围栏篱笆、房前屋后的鲜花种植成为一道新的风景。刘再勤介绍,其他村还没有集中处理垃圾的时候,沙科村已先行一步、树立典范了;现村里实行垃圾分类减量,由农户先自己分类包装,定点投放,每10天村里集中拖运处理,不用村民出一分钱。

尖岩山顶俯瞰,白天,沙科美景尽收眼帘;入夜,村道边的路灯亮了,照耀着村民前行的路。

这一“夹”,夹走了陈规陋习;这一“桶”,装满了时代文明。

--> 2022-05-27 1 1 团结报 c91166.html 1 “一把铁夹一个桶” 支书交接有奇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