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5月29日

感恩 爱系“大山”与“雪山”

本报全媒体记者 彭 宁

湘西深山苗寨里的农家乐,却挂着一块“爱在拉萨”的醒目招牌,看见的人都会想——这背后定有故事。

“我家小儿子杨英华,在西藏拉萨支教。”5月25日,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爱在拉萨”饭庄,69岁的杨秀富笑得慈祥爽朗,说起这店名的由来。

走出“大山”进“雪山”,杨英华支教西藏其实是一个“感恩”故事。

杨英华是梨子寨第一位大学生,2013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从小认清家乡穷困的现实,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也寄望知识能改变家乡面貌。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觉得“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

谁想,他离家求学不久,家乡就迎来巨变。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视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于是,杨英华外出求学的这4年,也是家乡脱贫奋进、改变历史的4年。2017年2月,十八洞村脱贫摘帽,全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家乡脱贫之时,杨英华也迎来大学毕业后何去何从的人生抉择。被家乡巨变所激荡鼓舞,杨英华决定响应号召去西藏支教,他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

2017年7月,从上海出发,坐了48小时火车,杨英华来到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市,成为市实验幼儿园东城分园的一名教师。高原反应、语言不通、饮食差异、工作适应……困难重重,有的能预见,有的想也想不到。但杨英华秉承一颗“感党恩”的初心,一项一项克服,一个一个解决,不仅坚持下来,还越做越好,得到各方认可肯定,逐步成长为年轻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园级优秀教师、园级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

他也有遗憾,离家实在太远,每年寒假才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心里总有种“忠孝难两全”的为难。“好在家人都支持理解,三个姐姐替我分担照顾父母,我更要努力为建设西藏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通过微信采访杨英华,他的坚定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

“拉萨好远啊!但儿子说要知恩图报,我们就支持!”杨秀富也语气坚定。他把儿子的毕业证书、毕业合影和在上海求学、在西藏工作的各种照片,洗好裱好挂满堂屋。最显眼处,是一张西藏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的大照片。

一年一次往返,杨英华会带回西藏的牦牛肉、青稞酒,又给同事们捎去湘西的腊肉、包谷酸。5年时间,他感受深刻。“两地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差异巨大,但人们爱祖国、爱家乡和想建设好家乡的信念都一样。”他感叹,“西藏近年也发展特别快,我们对‘祖国强大’‘民族团结’的感受与认同越来越深!”

虽眼睛不太好,杨秀富仍努力从毕业照众人中找到儿子的笑脸指给记者看。“年纪大了,听儿子劝,我们今年地也不种了,专心搞好农家乐。”他笑着说,“这两年疫情影响生意,但不影响信心。疫情会过去,十八洞会越来越好,拉萨也是。”

--> 2022-05-29 1 1 团结报 c91377.html 1 感恩 爱系“大山”与“雪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