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孙云合 龙文玉 周胜军
隘口,地处武陵山腹地,是湘西黄金茶的核心原产区,有“湘西黄金茶第一村”之称。近几年来,该村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老科协示范基地优势,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黄金茶产业,通过科学研究、合作推广和示范带动等方式,赋能创新发展,实现了“昔日穷山窝,今日幸福村”的巨大变化。
在隘口的示范带动下,全州老科协示范基地迅速发展到了近50家。这些科技示范基地认真履行科技示范职责,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有力助推全州的乡村振兴工作。隘口村,无疑是这当中的佼佼者、领跑者。
——题记
一湾碧水村中过,两岸茶园飘清香。这就是茶乡隘口。
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依山傍水,宛若镶嵌在茶园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吉首市老科协、州老科协和中国老科协的科技示范基地。
2021年4月10日,中国老科协科技示范基地正式“落户”隘口,这是继江西、山东之后,第三个被授牌为“国字号”的科技示范基地。这也意味着隘口在科技示范带动、领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又跨入了新的起跑点。这背后,离不开隘口人的不懈努力,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也凝聚了省、州老科协及吉首市老科协的智慧和心血。
加强基地建设,夯实富民产业底盘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一个乡村,如果没有好的产业支撑,就谈不上致富和发展,更谈不上乡村振兴。”州政协原副主席、州老科协会长龙春生对此感触颇深。他说,这些年来,隘口通过摸索实践,最终选择了发展黄金茶产业,这条“路子”算是选准、走对了,现在最当紧的是要进一步夯实黄金茶产业这个底盘。
其实,隘口种茶和制茶历史是十分悠久的。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这里就是黄金茶种植和交易的重要场地。故,隘口又有“百年苗疆茶谷”之美称。但以前仅是零星种植,规模并不大,直到2009年全村的黄金茶种植面积还不足100亩。
隘口黄金茶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阶段,是在2012年以后。这一年,吉首市提出了“兴茶兴市、富市富民”的发展思路,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文件,推出了茶园新开奖补、肥料奖补、茶苗无偿提供等鼓励政策和奖补措施。从此,隘口黄金茶步入了产业化发展“十年黄金期”。
与此同时,州、市老科协扛牢政治责任,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才能,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帮助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隘口基地的科技示范性,夯实富民产业发展根基。
有利好政策的激励,有老科协的大力扶持,隘口的黄金茶产业开始迅猛发展。茶叶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不足1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9万亩,曾经的“小茶园”成为了今天的“大茶海”。村里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也从2009年的仅有1家,发展到了现在的27家。2022年,全村茶叶产量更是超过了100万斤,销售收入突破了亿元大关。村里还涌现出了莫洪莉、石玉清等一批种茶、制茶、售茶能手,以及一批收入过100万元的种茶大户。
“如今,人均拥有6亩茶园、年纯收入3万元,已成为隘口村民一个‘标配’。”州老科协常务副会长贾维剑笑着补充道。
坚持品质至上,擦亮黄金品牌底色
“品质过硬,品牌响亮,产业发展才有强劲的后继力。”正如吉首市政协原主席、市老科协会长李嘉慧所言:“隘口人的品质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是十分超前的。” 这个“超前”,就体现在对茶品质的保证上、茶品牌的打造上。
品质是产品的生命。在隘口,所有的茶园都是禁用农药的,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全部采用的是“绿色防控措施”。这当中,科技助力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打造生态绿色有机茶,州市老科协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茶叶有机化、生态化的促进作用,积极引导茶农用科技种茶,以科技兴茶,全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从根本上保证黄金茶的优良品质,州市老科协还抽选了专门的技术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队,蹲点隘口村开展常态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茶农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推进黄金茶产业持续提质增效。
品牌是产品的名片。早在2014年,吉首市就确立了以隘口为核心区的“湘西黄金茶”品牌。为唱响这一品牌,州市老科协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协同开展了“2021中华茶祖节暨第六届湘西黄金茶品茶节”“2021湘西黄金茶第二届红茶大赛”“2022湘西黄金茶春茶直播节”等一系列茶事活动。这些宣传推介活动,极大地刺激了湘西黄金茶的销售,进一步提升了“湘西黄金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湘西黄金茶走出了湘西,迈向了全国,甚至走出了国门。
事实胜于雄辩。以2021年第十三届湖南茶博会为例,仅短短的4天,湘西黄金茶展馆就销售黄金茶叶2000余斤,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并与全国各地80多家知名企业、茶商达成了意向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超过1000万元。数据是枯燥的,但其背后凸显的却是湘西黄金茶独特的品质魅力和优秀的品牌吸引力、影响力。
探索茶旅融合,增强乡村振兴底能
“搞茶旅融合,隘口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还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湘西神秘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彬馨解释道:“探索隘口茶旅融合发展,不仅能提升茶叶产业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增收渠道,加快老百姓致富步伐,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驱动力。”
隘口交通便利,临近吉首北高速出口,距州府吉首市城区也不到20公里,国道G352从隘口村经过,是张家界——凤凰这一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这里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三个民族,是湘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典范村、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第五批传统古村落。村里遗留有茶马古道、烽火台、石家镖局等多处古遗址,还先后出土了多枚战国时期的编钟。
近年来,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隘口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吉首市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提出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以文传茶”的发展思路,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建设“隘口茶旅特色小镇”,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茶旅融合发展离不开系统谋划和科学实施。为此,吉首市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帮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隘口的茶旅融合发展工作。州市老科协也是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争取建设资金,协调工程项目,协助实施了怡心茶轩小木屋、司马茶居、百里茶园路扩建硬化、茶园美化亮化等茶旅融合发展建设项目,促使以茶园、茶文化、茶乡风俗相结合的茶叶产业链初步形成。
吉首市老科协还组建了隘口茶旅文史专班,用时一年,编撰了《隘口茶韵》一书。该书十万余字,对隘口的历史沿革、传说故事、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进行深入挖掘整理,是一部隘口茶旅文史的“百科全书”。
如今,隘口已是“中国首批10条茶旅融合精品路线”之一。加之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采茶品茗、休闲娱乐。202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茶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隘口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发展引擎。
过往可圈可点,未来亦可期冀。下一阶段,隘口将重点做好茶旅融合发展“四大片区”布局的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好村游客集散中心区、万亩茶园花海体验区、传统村落民族文化展示区和康养休闲娱乐区,切实建好“隘口茶旅特色小镇”。届时,去隘口打卡一片最美生态茶园、品茗一杯最好黄金茶、吃一顿最可口乡村茶餐、住一晚最舒适苗疆民宿,将不再是一种奢望。
“到2025年,全村茶叶收入要达到2个亿。同时,通过茶旅融合发展,旅游收入再实现1个亿,全村人均年收入要实现10万元,让隘口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谈及隘口村的发展前景时,村支部书记向天顺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