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5月31日

石群辉:从矿工到蚕农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明潇 通讯员 田仁峰

夏日好时光,催人耕种忙。五月中旬,桑蚕生产迎来了一年最忙碌的时刻。

花垣县龙潭镇双坪村老虎冲尾砂矿蚕桑基地里,集中连片的桑树长势喜人,山间田野一片翠绿。

矿渣堆砌,晴天尘土漫天,雨天泥泞不堪……这是以前花垣县尾矿库最真实的写照。如今,置身在绿色桑海里,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发生的“蜕变”。

“之前,我在山上做矿工;矿山整治后,政府提供资金、技术和苗木支持我种桑养蚕,我就在杨家寨的尾矿库上盘了50亩地,开始种桑树。”石群辉说,“桑树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富集作用和耐受能力,是矿区短时间内实现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的理想树种,而且能快速达到复绿目标。”

如今,作为杨家寨群辉经济林开发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他带领合作社在各乡镇尾砂库上种植桑树面积已达3000余亩,建有小蚕共育室1间、养蚕大棚4间,蚕桑基地已覆盖了5个乡镇9个村,为花垣县矿区生态修复和高效利用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片大片的桑树长起来后,尾砂库、矿坪变绿了,这是最直观的变化。”作为尾矿“复绿”的见证者,石群辉高兴地说。

在龙潭镇祥和村易地扶贫安置区的小蚕共育室基地,村民石秀萍和乡亲们正忙着摘桑叶、喂蚕宝,忙得不亦乐乎。

“年纪大了不想出去打工,在这里养蚕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石秀萍满足地说。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把小蚕发到农户家,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最后进行产品回收。2021年,合作社共产出蚕茧近3万公斤,产值达上百万元,用工1200多人,涉及320家农户。

几年来,合作社还不断摸索栽桑养蚕高效增收模式,总结适合山区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推动全县蚕桑产业上规模、上档次、见成效。

“我们的蚕丝被供不应求,一公斤蚕丝被能卖到1500元,很多客户找我们定制,都销售到浙江金华去了,产业前景非常好。”石群辉表示,合作社旗下的丽蚕丝被,如今渐成规模。今年,石群辉准备在蚕丝被加工上投入更多精力。

桑树绿了,风吹尾矿库千亩桑海碧波荡漾。蚕儿肥了,吐丝化蛹老百姓丰收喜上眉梢。

从矿工到蚕农,这是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建设花园式现代化新花垣的生动缩影。

--> 2022-05-31 1 1 团结报 c91456.html 1 石群辉:从矿工到蚕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