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君
画至纯、书童心、真性情,这是红春散文集《撒落在春天的花瓣》字里行间跳动的音符与张力所在。感谢红春让我有机会能在这浮躁的时节静下心来,找到安放心灵的一隅。
生命本来就从容。散文集《撒落在春天的花瓣》诗意满满,自在从容。
一个细雨微寒的午后,品着茶、赏着花,缕缕书香氤氲,最是沁人心脾。《撒落在春天的花瓣》一如人世间千转百回的顾盼流连,既有生活的维度与温度,也有生命的亮度,至真至纯至善。
这里有乡俗民情的人世维度。与其说作者对童年往事进行了朝花夕拾般的回忆,倒不如说是作者对本土乡俗民情的感悟与升华。在这里,有端午竞渡时的“中流鼓棹”,也有除夕烟花下的“守岁欢饮”;在这里,有晒谷场山歌会上此起彼伏的婉转歌吟,也有翻山越岭走嘎婆时的融融亲情;在这里,还有数不尽的民歌童谣,犹如珍珠般散落在孩子们游戏的天堂、劳作的田间溪畔,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流连山水,客家话、苗语错落叮咚;漫步庭院,红薯粉、盐菜竞相晒福。在校学生,火笼里的青烟抡得溜圆;归家的孩子,粽叶做的鞭儿抽得脆响。也就是这一派烟火人间,最抚凡人心。
这里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温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邻里之间分享社饭、蒿菜粑、灯盏窝等食品是一种传统。年纪大的人告诉年轻人砍柴烧炭时“不要砍茶子树、桐子树、杉树”是一种美德。父亲取粮时的歉疚不安与逃避催款是善良,是不忍。龙支书煮一碗珍藏的挂面是一种热情,而次年两台拖拉机还粮则是一种承诺与感恩。徜徉其间,“情”的浸润无微不至,细细品味,民风民情历久弥香。这种情,如春日般温暖,悄悄滋长。潜移默化间,孩子们分享零食、相互牵挂则是一种习惯。
这里有家长里短的生命亮度。在这里,那一树红柿子,是拾包不昧的强叔红彤彤的豪爽;那一把白泥小手枪,是父亲在“我”身上继续追寻着他破灭的军营梦想;那一柄土黄色的蒲扇,是婆为“我”和妹妹驱蚊扇凉的好工具,它扇动了多少月色星光;那一棵棵傲然的向日葵,是“我”和同学们精心培植呵护的希望。还有那凌云的风筝,拉长了的敲敲糖,摘桑采药的脚印,酸菜坛里种上的茉莉花,全都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在这里,有红手套的秘密、失信的月饼、魔咒碗碗花的故事,有爷爷印象记、铺满糖果的大手、父亲的柴刀……或童趣盎然、天真率性,或情深义重、浓墨大书,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富有特色,让人过目难忘。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节,时时欢声笑语,处处朝气蓬勃,每个人都带着满满的期待不断成长。然而,随着年龄的变化,岁月的磨砺,沧桑感日盛,太多的人已忘记来时的路,忘了要停下脚步,仰望一下星空、回望一下初心。难得的是,秉持着童心的作者做到了。在这里,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尽管一路体验着艰辛,却懂得了谦让,分享着快乐,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大胆地追求真善美。透过这本书,我看到色彩是那般明丽,乡风是那般淳朴,民俗是那般浓厚。
保持一颗童心,就是保持着一种学习力,让我们坚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保持一颗童心,就是保持着一种创造力,让我们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保持一颗童心,就是保持着一种内聚力,让我们凝聚起奋进的力量;保持一颗童心,就是保持着一种青春活力,乐观向前永不懈怠!
《撒落在春天的花瓣》让我们的心空更蓝,心境更广,至真至纯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