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芳
沿着209国道保靖县桐木棋路口往左上方拐,来到迁陵镇和平村。公路穿村而过,两边碧绿的乡间景色尽收眼底。大约前行五六公里,在清澈美丽的格则湖边,就是抗美援朝退伍老战士粟万付的家。
天色渐晚,夕阳下远远地看见院坝里坐着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正望着门前的马路出神。看见我们来访,他撑着凳子站起来亲切地打招呼,又连忙搬来了凳子让我们坐。
老人已经91岁,他慷慨激昂地谈起了自己的烽火岁月。笔者用心触摸老人的记忆,探寻他“生命不息,贡献不止”的满怀豪情。
参军剿匪
深山老林中为湘西剿匪作贡献
粟万付出生于1931年,家里有兄弟4人。他家原来居住在和平村熬溪组路边的一处坡下。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粟万付在一户姓黄的地主家帮忙带小孩。
1949年11月7日,保靖县解放,粟万付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起去当解放军了。
粟万付清楚地记得当时参军的情形。他到保靖县做了入伍体检初检,合格后就随着部队前往永顺县进行全面体检。“体检合格后,我就直接领了一支步枪,穿上了军绿色衣服,肩上斜挎着120发子弹,背后的黄色帆布包里放了4枚手榴弹。” 粟万付说,那时他心里满心欢喜。
部队完成集结后,粟万付随部队前往龙山县剿匪。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粟万付的部队番号是湘西剿匪独立20团,他分配到1营2连1排2班,一个班有12人。只有班长是东北老兵,其他全是新兵。剿匪的队伍里,还有一千多人和他一样是保靖县人。
在剿匪过程中,有一伙土匪被打散了,逃窜进了深山老林里。粟万付所在的部队就每4人一组,在山里围剿土匪。“土匪狡猾得很,他们身上有枪,一个人单独行动是很危险的。”粟万付说道。当时,山高天冷,悬崖峭壁上吊满冰凌,部队为剿匪战士都发了土黄色棉衣,勉强可以抵御严寒。粟万付随着部队,剿完这个山头又到另一个山头。在龙山,他生平第一次开了枪。粟万付回忆,自己向土匪开了三十多枪,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开枪,打没打中,也不知道。
直到1951年七八月份,剿匪任务完成,粟万付随部队回到永顺。
抗美援朝
炮火连天中为保家卫国作贡献
剿匪结束,粟万付再次从永顺出发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目的地远在朝鲜。
“我们步行17天到达长沙火车站,然后就坐着闷罐车一路北上到了安东(现在的辽宁丹东)。”培训一个月后,粟万付穿上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装,随部队连夜跨过了鸭绿江。
一过江,火车就遭到了敌人飞机的猛烈轰炸。“嚯哟,那个飞机轰炸得猛咧!一炮下来,好长的铁轨都被炸翻过来了,我一个翻身就滚进了旁边的土沟里,和我一组的战友高泽民当场就牺牲了。”在这次敌机轰炸中,他左边脸颊太阳穴处,被炮弹残片铲掉了一大块肉,鲜血直流,伤疤至今还在。
粟万付和战友们继续前行,他被编入42军124师372团炮兵营2连2排2班当副炮手,主要负责传弹。如果主炮手牺牲了,副炮手就得顶上。
回忆起第一次开炮的情景,粟万付说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一次行军路上,粟万付的部队碰到了美国兵,大约只隔两百多米。他们马上架起大炮,将一发发炮弹狠狠向敌人打去。
在朝鲜,战役打了一场又一场。在上甘岭战役中,粟万付负责运输炮弹。“这次战斗打得十分艰难,我们地上挨敌人轻重机枪打,天上挨飞机大炮轰。那时,我每天送3发炮弹,一个炮弹有三十多斤,从仓库搬到阵地,大约有二十里路,一天只运得了一趟。运输途中,敌人的炮弹接二连三地打来。炮弹声音如果是‘咻~咻’地过去了,你走就是,不要管;‘呼呼呼呼’地下来了,你就得赶紧卧倒,炮弹就要落到你旁边了。在上甘岭战役,我们把敌人的弹药仓库夺得了,有好多装备,我们炮兵也有了卡宾枪。”
后来,粟万付一直在炮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两年多。具体打了多少场战役,他说记不清了。
复员退伍
不改本色中为建设家乡作贡献
1954年上半年,粟万付回国,驻防在广西。随后,他又在广东训练半年,提高军事素质。1956年,他在部队上入党。因为之前在战场上落下了胃病,粟万付在江村177陆军医院住院治疗,后来就退伍复员了。
复员回家后,粟万付在村里负责治安,没有工资,靠种庄稼维持生计。结婚后,粟万付养育了5个女儿1个儿子。
1958年,粟万付在保靖县武装部当迫击炮教练,教了两三个月。在复兴乡训练民兵时,他的匍匐前进速度是民兵中最快的,这成为他一直高兴和引以为豪的事情。后来到亨章、小河寨修水库,他当了半年指导员。
回到村里,粟万付做了七八年的生产队队长。当队长要经常喊工,组织村民生产。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更好了。最近几年,村容村貌变化更大,生活上也变化特别大,都修了新房子。我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国家没有忘记我们,给我还有补贴。”粟万付高兴地说,“现在村里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我都是要去的,再老,也要支持村里建设发展。”
去年,为了抗击新冠疫情,国家号召打疫苗,粟万付二话没说就要去打。家里人担心他身体现状不是很好,怕他有不良反应。笔者问粟万付已经91岁高龄了,为什么还要去打疫苗,他毫不犹豫地说:“打疫苗利己利人,我现在打了好好的。”“他自己坚持要去,我们也只好由着他了。”他的家人告诉笔者。
粟万付知道疫情当前,国家需要建起防疫安全屏障,他作为一名老党员要率先垂范。他笑着告诉笔者:“前几年八十多岁都还在耕田,那几年心脏还没痛,苦力活做得起。这两年,身体还是有些不行了,做不起了。”
浴血奋战、吃苦耐劳了一辈子,粟万付始终想的还是如何为国家作贡献。
离开粟万付家时,夕阳金色的光芒披在老人身上。他坚毅的身影更显伟岸,在村庄站成一道壮美的风景,感动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