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厚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我与《团结报》的情缘已有65年,《团结报》始终伴随着我人生的成长,一路欢笑一路歌。
1957年,我高小毕业回到泸溪县达岚镇乡村务农。当时农业高级社负责人得知这个情况,组织我们四名同学座谈,他拿出刊有《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毛主席亲笔书写: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团结报》 ,让大家开展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应该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条条道路通罗马。 从此《团结报》与我结下了深厚情缘!
1958年5月18日,是我人生一个转折点。农业高级社开会研究决定:推荐我为中原民办小学教师,而后经公社报县教育科发来聘书:我成为中原民办小学教师。
1958年10月,我到学区参加师范函授学习,通过阅读学习《团结报》转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其中“大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大办教育事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民办公助方针政策” 使我感受民办教师受党中央重视,我更加鼓足信心,安心当好民办教师。
2005年5月16日,《团结报》头版转载的关爱农民工留守儿童 的相关报道,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从小是一名孤儿,是党和政府的雨露哺育长大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如今儿女长大成人 ,我决定尽我所能, 在自家空房创办“留守儿童之家”让周边适龄幼童 能接受更好的家校教育。
首批有17名儿童报名 ,我免收学杂费,在门口坪场升起五星国旗,教儿童唱《东方红》,早晚按时收看中央台时事新闻,搞得红红火火,让孩子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创收安心,家长满意,社会放心。
我的工作得到了达岚镇党委、政府的认可,将我举办“留守儿童之家”升国旗等寄往《团结报》并刊发 ,从此我关爱留守儿童,开展道德、法治教育宣传的事迹经常在《团结报》刊登。2009年,村支两委安排我管理农家书屋,我通过《团结报》阅读了全国各地关爱农民工留守儿童相关报道,如:广东坤叔千里来我州凤凰县资助留守儿童;党的十八大代表田金珍资助留守儿童 ……这让我认识到:做慈善关爱,不在于付出钱物多与少,重要在于一片诚意,尽己所能。
从此,我利用书屋这个平台开展志愿公益事业,在泸溪县司法局、县政法委等单位的支持下, 多次巡回到全县各乡镇墟场向群众宣传法治知识、富民政策,我本人被各级媒体称誉为“政策通、法治通”、没有证书的“律师、法治大夫”。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书屋这一平台, 共资助农民工留守儿童 100多人,善款达100多万元。至今,已有大专院校毕业生45人,促进3人自主创业,4人(其中有一个孤儿)考取研究生,还有4人正在备考,可说桃李满天下。
正因为有了《团结报》伴随,我从一个四岁亡母、八岁父亡的孤儿,在党的雨露哺育下幸福愉快成长,至今全家五代同堂。《团结报》,感谢伴您伴我一路欢笑一路歌!
(作者系泸溪县达岚镇五德农家书屋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