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发
每当闲暇时分,我都要拿起案头摆放整齐的一份《团结报》来读。这已成了我自与《团结报》相遇、相伴以来戒不掉的习惯。每次读阅《团结报》,心底总会泛起对《团结报》那些往事的涟漪,让我心存感念和感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就读于保靖县梅花职业高中。在校求学期间,我喜欢读书阅报,学校的阅览室成了我每天光顾的地方 。 学校订阅的图书和报刊杂志种类很多,其中就有《团结报》。《团结报》成了我每天首要阅读的报纸。我喜欢看《团结报》,是因为她“接地气”,加上她是州委机关报,报纸上所发的新闻都是我州各县市当地所发生的 ,读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高中毕业, 当了十余年村小代课教师后,我于2009年秋,踏上南下漫长的打工之路……
我先后去过浙江温州、广东深圳,最后于2012年来到广东东莞。打工期间,我并没有放弃对看书阅报这一爱好的浓厚兴趣。读不到《团结报》的日子里,我朝思暮想,辗转难眠,好想《团结报》陪伴在我身边。于是, 我给远在故乡的昔日同学、同事诉说自己的打工经历和小小心愿。希望他们能理解、帮助与支持。不曾想,他们很是欣慰与感动。纷纷表示一定满足我的这一小小愿望。不到一个星期时间,《团结报》就从故乡的不同地方次第“飞落”我打工所在的城市东莞。那一刻,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自从有了《团结报》的陪伴,我感觉心里舒朗了许多,枯燥、单调的打工生活注入了无限的精神动力。就好像在异地他乡遇见了久别的故乡来的亲人和朋友,我的内心有了一种精神寄托和仿佛回归到故园的感觉。
看多了《团结报》,就有了想一吐为快的冲动,就有了想给《团结报》投稿的想法。一旦孕育的思想在大脑里翻腾,就化着了可行的行动。于是,借助自己手中的纸笔,把对故乡的凝望、亲人的思念、故友的感激,形成饱含深情的文字,投寄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团结报》。自2018年4月18日在《团结报》“文化醉乡”版发表一首题为《致母亲——写在母亲节来临前》的诗歌后,一发不可收拾,以后几乎每个月都有散文在 “文化醉乡”“读书文摘”“民情互通”版亮相发表。
自从我的一件件作品接二连三在《团结报》亮相发表后,时常关注《团结报》和我生活轨迹的昔日同学,纷纷给我在电话里祝贺,在微信上留言赞许。我深受鼓舞,收获了喜悦与感动。
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在广东东莞上班所在的工厂效益急剧下滑,放假时间多,我再三思考,只得返回故乡湘西。回到故乡一个多月后,经朋友介绍,我去了一个单位做保安。单位里订有《团结报》,每天邮递员一来,就把所要送的报刊杂志放到门卫室。这给我这个“读报迷”提供了抢先一睹为快的便利。 对《团结报》的爱不释手,是我此生的追随与期许。
遇见了,就是缘。与《团结报》的这份缘让我终生铭记,赓续彼此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