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洁
我天生就与读书有缘,感觉读书是一种幸福。尤其是阅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心灵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刚入学不久,当老师在课堂上教古诗《草》《锄禾》《静夜思》时,我就觉得诗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意味深长,让我喜爱无比,百读不厌。
读小学高年级时,语文老师每天都要检查学生背课文,不过关的就不准回家。有一次,我一口气将语文书中的所有课文滚瓜烂熟地背完了,把老师惊讶得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因为实际上课文只学到一半,我竟然把没学到的后半本书也都全背了。从此,语文老师就再也没检查我背课文了,而且把检查学生背课文的差事交给了我。
进入初中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朱自清的《背影》,彭端淑的《为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周敦颐的《爱莲说》,每篇课文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启迪思索,当年我都背得犹如顺口溜,真是刻骨铭心。
虽然时隔三十余年,但课文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对我来说却仍然记忆犹新,信手拈来。
记得,读初二时,滕树文老师订了一份《读者》杂志。每次滕老师找我有事时,只要看到他办公桌上新来的《读者》杂志,我就会想办法借来,利用课间或是中午,争分夺秒,一字不落地阅读完每一期《读者》。每读完一期,我就完璧归赵。下次杂志来了,我又继续借来读。
从那时起,我对课外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读者》的阅读,我才知道,除了课本知识之外,还有更多更有趣味的课外知识,等待着我去吸吮。
初中毕业后,我到外地求学。相对初中而言,空闲比较多。我有了周末、节假日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课外书。当别的同学都热衷逛街、打扮、玩乐,甚至是谈情说爱时,我常常一个人到阅览室静静地看书,或是到图书室借上几本喜欢的书籍,独自到学校附近的林荫小道、溪流边、亭子里,静心阅读,饱尝书页的清香,感悟人生百味。
有一次,我一个人跑到书店,挑着心仪的书籍,废寝忘食地阅读到天黑,然后用全部奖学金买了厚厚的一沓新书,满载而归。尤其是精心挑选的三毛的散文、汪国真的诗等书籍,我不仅细细地品味,而且很熟练地背了下来。
正是这两本书,带给了我对人生深深的思索和莫大的启迪。由于喜爱阅读,坚持阅读,久而久之,我就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不仅要往前走路,还要抬头看路,并寻求走路的途径和方法。
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到一个乡镇政府工作,业余时间较充裕。多数同事常常感觉乡村寂寥难熬,都热衷于打牌、码长城,或是唱卡拉OK,消磨无聊时光。
可时间对我而言,却弥足珍贵。那时,我工资的三分之一都用来买书了。空闲时,我就独自待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静静地阅读,聆听圣人的心声,独享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芬芳,不知不觉就度过了无数个寂静的黑夜。
在那段以书香为伴的时光里,我每天都被丰盈的文字填得满满的,时刻都在忙碌着,收获着,快乐着。
晚上或周末,在坚持阅读的同时,我还坚持动笔写读后感,写日记,偶尔也写一些信息和散文。记得我的第一篇处女作,就是刚参加工作时,刊登在《团结报》兄弟河版面的《妈妈的生日礼物》。拿到报纸的那一刻,我心花怒放,甭提有多高兴了。那份报纸还一直被我当宝贝似的珍藏着。
后来,虽然发表的文章多了,但报纸上、杂志上铅印的每一块“豆腐块”,都带给了我新的感悟,新的思考,新的动力。
经常阅读,可以让我思想得到升华、气质得到改变,让我的心绪不被千变万化的外在世界扰乱,让我不会在喧嚣中沉沦和忘记自我,让我在书香的宁静中坚守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