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6月22日

“三旅”融合天地宽

—— 保靖县陇木峒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高招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岳跃强 陈 昊 黄 谆 杨贤清 李明潇 通讯员 向 科

清晨,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猕猴桃基地里,第一缕阳光穿过藤蔓,照在张启玉身上。很快,豆大的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滴落不停。顾不得擦汗,她盯着眼前挂满枝头的猕猴桃,从中摘下次果。

“除去营养不良的小果,精品果才有充足的养分,品质高才能卖出好价钱。”说话间,张启玉的双手不停忙活,“村庄美、村民富,出门说咱村,腰板都直。”

不远处,山峦间的村庄,声声鸡鸣惊动林间飞鸟,晨曦透过丛林洒在院落里,错落有致的农家屋顶烟岚渺渺,宛若世外桃源。

这个普通清晨,在张启玉看来,和早些年已大不相同。

“养女不嫁陇木峒,一水要做三次用”“出门一身泥,背水五里地”……这些民谣,是以前陇木峒村的真实写照。受限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陇木峒发展迟缓,是无集体资产、无基础设施、无主导产业的“三无村”。

立足资源禀赋,摸索合适的发展路子,描绘秀美“陇木山居图”,是陇木峒人孜孜以求的田园梦。

“2006年,我们开始探路,建过野生水果驯化利用实验基地、野果采摘园,发展过150亩中秋酥脆枣……”在猕猴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运江细数陇木峒村摸着石头过河的印记。

脚步留痕。陇木峒村的上下求索,令乡村景象焕然一新。

探路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形成规模产业,缺乏系统的综合管理组织体系导致产业发展没有生命力,村里缺乏集体经济支撑,无法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及村级规范管理……”2012年,面对发展“谜题”,彭运江无比忧心。

如何破题?陇木峒村下定决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共同发展之路。

2013年,村里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当年,完成400余亩猕猴桃基地建设,并组建农民综合性合作组织——索源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村社合一”,全体村民以入股形式加入,参与年底分红。

起步不易。猕猴桃产业发展之初,肥料、培管及人工处处需支出,但当时,村集体账户还是一张白纸。“最难的时候,我躲在车里哭了几次。好在从2016年起,猕猴桃产业有了起色,村级集体账户不再为零。”彭运江说。

即使再难,陇木峒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方向从未改变。

如何令种植业发挥最大效益?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陇木峒村积极谋划农旅融合之路。

2017年夏天,建设花海的“煎熬”让时任村主任的彭运忠难以忘怀。天气炎热,花种播种失败,只能人工插苗。“三伏天,我们白天插苗,晚上浇水,常常熬到凌晨,坚持了几个月,终于种出300亩花海。”彭运忠说。同时,陇木峒村整合资源,进行危房改修并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民宿等。2018年,还规划建设了滑草场、空中秋千等游乐项目,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陇木峒村是典型的土家山寨,“打溜子”“毛古斯”“摆手舞”等非遗项目是当地人的拿手好戏。陇木峒村挖掘土家族文化“富矿”,将非遗传承搬上旅游“舞台”,延伸文旅产业链。

找准节奏,大家拧成一股绳,将新的发展机遇抓在手里。“2018年国庆节,景区正式开门迎客,从10月2日到7日,旅游综合收入15.4万元。2019年,门票收入260多万元。”彭运江说。

不曾止步。2020年9月,陇木峒村大胆“试水”教旅新路,与积极境教倡导者——湖南青亦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签订建设“中国积极境教第一村”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力推进“中国积极境教第一村”建设,共同打造陇木峒积极教育实践基地。

农旅、文旅、教旅“三旅”融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格局,使陇木峒村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

“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增加村民劳务及经营收入240余万元。今年,村级集体经济预计收入80万元。”彭运江感慨,“三旅”融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使陇木峒村实现从“后进生”到“优等生”的转变。

如今的陇木峒村,山峦织锦,田野叠翠,夏日滔滔草木长,清风暖阳花香飘。

敢教荒原成沃野,誓将沙碛变新洲。“三旅”融合的路径,使陇木峒村手执画笔,在乡村振兴这方浩荡天地,描绘出村级集体经济的最美底色。

--> 2022-06-22 —— 保靖县陇木峒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高招 1 1 团结报 c92721.html 1 “三旅”融合天地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