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6月22日

6月初,保靖县吕洞山镇排捧村的村秘书秧稳根来到团结报社,找到我们。他说:“我们村以前的扶贫工作队来自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他们虽然离开一年,但我们村老百姓都特别想念他们。因为他们为我们村留下了……”

他们留下了什么?

相关视频请扫二维码

本报全媒体记者 石 流 吴宜芝 李明潇

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信息滞后、民风彪悍,这是很多人对地处湘西腹地、平均海拔近千米的保靖县吕洞山镇排捧村的曾经印象。

长期的深度贫困,曾让排捧村村民对于改变现状不抱什么希望。在他们眼里,省高速公路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这些“城里人”也改变不了什么。

三年驻村扶贫,1095个日夜,对已经习惯贫困的排捧村民来说,很短;对奔赴山区、带着脱贫攻坚任务而来的省高速公路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来说,更短。但三年时光,这支工作队硬是让排捧村改变了模样。

排捧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海拔高、气温低,零产业,村民只能靠种点苞谷、稻米糊口。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000多元。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大量良田抛荒。

村里的电线老化、电杆老旧,下场雨、吹阵风,村里就可能断电。冬天的排捧,零下十几度,万物结冰,供电不稳,抢修车辆无法进村,电一停就是一二十天,村民只能靠着柴火、煤油、蜡烛熬过那些黑暗、寒冷的日子。家家户户饮用水靠的是水井,挑水喝的现状持续了一代又一代。村民在田间挖个洞,用木棍搭起架子,再盖上一块薄膜,便算是厕所……

这些看得见的贫穷和落后,切切实实的摆在第一次入村的省高速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相涛和队员肖勃、张刚、叶繁、吴静霖面前。而看不见的语言不通、不信任、思想僵化等问题,更是横亘在工作队与村民之间的一道鸿沟。

强基础 连通“最后一公里”

一入村,刘相涛和队员一家家走访掌握村情民情,晚上汇总资料、学习苗语。不到一周,他们就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比划动作和村民交流;不到三个月,他们就摸清了排捧的村情家底。

村里的老书记石云臻回忆:“有一次,刘相涛正在诊所打针,村里打来电话有事要他处理,他立马拔了针就赶回村里。张刚、吴静霖一头是村里,一头是即将生产的妻子,两个小伙子顾了村里顾不上家。”

沿着水泥路走进村民石二花家,她热情地拿着凳子,说着苗语让我们入座。76岁的石二花坐在宽敞干净的堂屋,一直向我们说着“玛汝,玛汝囔”。“玛汝”,在苗语里是“很好”的意思。“一个顶棚,落雨漏水,四面全靠柴火堆码防风。”工作队驻村时,这便是石二花家的真实模样,而且很多村民的房子都是如此。工作队来了,石二花的家也渐渐变了样:入户的泥巴路、院子、堂屋都硬化了,木屋修葺一新。更让她欣慰的是,40多岁还一直单身的儿子也因工作队时常上门做工作,去学了门手艺,现在娶了媳妇,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年来,工作队筹集资金1165万元,硬化了水夯公路入村的2公里道路,拉通了全村12公里的产业路,全面硬化了入户泥巴路、茅草路。路修通了,工作队和老百姓的心路也连通了。

除了路,工作队还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01户423人,易地扶贫搬迁7户37人,让村民住上了安全宽敞的新房,开启了脱贫致富的崭新道路。

为解决饮用水问题,扶贫工作队在排捧、科国、格如三个自然寨最高处都修建了蓄水池,再通过分流管路,将水引进了家家户户。

2019年正月,村里的农网改造正式开始。2个月后,改造完成,村里持续20多年的电力供应不稳问题彻底解决。如今,家家户户再也不用储备煤油、蜡烛了。

工作队不光解决了水、电、路、网这些“老大难”问题,还为村里修建了6座垃圾集中处理池、2处村民活动场所。干净的球场,崭新的健身器材,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一系列的变化,让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在村民心里,这支工作队让他们“雨天有伞、天黑有灯”。在工作队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全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2019年12月,排捧村整村脱贫。

造“血库” 增强发展内生力

从2001年到2019年,石云臻担任了10多年的村书记:“工作队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改变了村民的思想!”穷与闭塞让村民对读书并不重视,大多孩子上了三四年级,会写自己名字,便辍学了。工作队走访后,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刘相涛见哪家有孩子上学,便反复上门做工作:“穷,就更要读书;有了知识,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子,才不会一直穷下去。”他把政策、世界变化、读书的好处,一家家一点点一次次说给村民听。石巴尔家里有五个孩子,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孩子到了读书年龄,他却没送孩子上学。刘相涛连续三天上门做思想工作,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现在,石巴尔家最大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如今,送孩子上学在村里蔚然成风,大家都在比谁家孩子书读的多、读的年级高。我们排捧的孩子,肯定会一代更比一代强。”站在排捧小学前,石云臻信心满满。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破产业“零”状态,让这一方老百姓不返贫、真致富,工作队发动村民种下1800亩油茶、200亩茶叶。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000元,村集体经济从“零”到突破12万元。工作队还筹集22万元资金,为贫困户发放2只猪仔和25公斤饲料,并组织村民学政策、学文化、学科学种植养殖,不断探索发展特色产业。

如今,扶贫工作队已经离开,但村里的高山野生香椿芽、高山蔬菜、高山水稻等特色农业发展正如火如荼。

续血脉 红色之队不撤离

2017年,在外务工的龙长今回村,担任村主任。“工作,最重要的是聚人心;人心齐了,事就好办了。”这是刘相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如今也成了龙长今的口头禅。驻村三年,在刘相涛的带领下,他们时常叨念的是如何发展村经济,时常为农田抛荒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彻夜思索,也时常为避免规模性返贫奔走。龙长今有时为工作千头万绪不知所措而气馁,刘相涛便“黑脸”,语重心长的谈心与劈头盖脸“骂人”都是家常。一起工作、生活,龙长今迅速成长,如今成为了村支书、村主任,更是村里的多面手和领头羊。

2021年5月,工作队在村民依依不舍的泪水中离开了排捧村。但他们在排捧践行了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村里的党员明白了使命,让村干部知晓了责任,村支“两委”更显生气与活力。

接替扶贫工作队驻村的是保靖县委宣传部、文联、邮政公司驻排捧乡村振兴工作队。扶贫工作队为后续工作修好了一栋整齐干净的新村部。新工作队没有搬去,依旧在老办公点,这里虽艰苦、简陋些,但离老百姓更近。

“我前后驻过五个村,但是排捧让我惊讶,让我惊叹,让我惊喜!”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支书彭武说,他特别了解排捧村的过去,2022年入村后看到排捧村的“改天换地”,眼眶湿润。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老百姓前所未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工作队的热情,这是上届扶贫工作队播撒的希望种子。作为接力者,我们会继续发展当家产业、强大村集体经济,再也不让老百姓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远山巍峨,阳光普照,站在排捧村布瓦壁绝壁千尺、奔流不息的瀑布前,彭武和龙长今信心满满地为我们擘画全村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蓝图。

--> 2022-06-22 6月初,保靖县吕洞山镇排捧村的村秘书秧稳根来到团结报社,找到我们。他说:“我们村以前的扶贫工作队来自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他们虽然离开一年,但我们村老百姓都特别想念他们。因为他们为我们村留下了……” 1 1 团结报 c92722.html 1 他们留下了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