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楚怡
6月的合亲村总是忙碌的,茶园里静静生长的莓茶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老百姓早早就相约而来,挎着背篓在园里埋头采摘;莓茶加工厂内,工人们做好准备,等待着前来出售鲜叶的村民。
它从山中来,带着回味甘甜;它成杯中茶,带富山中民。“小藤叶”炼成“大产业”,永顺莓茶已成为合亲村的“致富茶”“幸福茶”。合亲人心里明白,莓茶在自家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一位引路人,一家公司,一个茶叶加工厂,一个合作社。在四者组成的“致富统筹规划者联盟”的带领下,这个坐落在山顶的偏远村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合亲村位于永顺县砂坝镇,由合心村与青竹界村合并而成,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337户1182人,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务输出、莓茶种植及传统种植养殖。
莓茶产业在合亲村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2020年之前,种植莓茶的茶农零零散散只有十余户,如今全村种植莓茶的面积已达2000余亩。村支书张河祥便是村里莓茶发展的“引路人”。
2017年3月,从广州回乡没多久的张河祥赶上了村支“两委”换届,并通过竞选成为了其中一员。“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家中,产业薄弱。”张河祥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一次偶然机会,得知时任村妇女主任的李金莲在种植莓茶,张河祥暗想:“莓茶在永顺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我们合亲也可以大规模种嘛!”说干就干,张河祥拉上村民朱祖瑜和颜永吉夫妇二人前往张家界市罗塔坪乡和永顺县的毛坝镇、润雅乡学习莓茶种植技术,并于2018年年初试种了30亩莓茶,当年6月收获鲜叶3000余斤。不会炒茶就驱车前往罗塔坪乡学,没有设备就徒手炒制,朱祖瑜被张河祥的坚毅打动,决定不再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种莓茶。“还好听了张支书的话,我现在种了100多亩,今年的清明茶卖了7万元。”朱祖瑜笑道。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带领村民四处求学,“我一定要把莓茶产业到村里搞起来!”通过张河祥的努力,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330亩莓茶苗在合亲安了家。
1994年退伍的宋新祥打过工、开过店,听说村里有个一心只想带领大家做产业的“狠人”,便于2019年冬返回村里跟着“狠人”干事业。积累不少经商经验的他跟张河祥商量着,如何让老百姓不用担心后续的制茶、销售环节安心种茶。
因此,合亲村莓茶加工厂和永顺县半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合亲村莓茶加工厂于2020年底开建、2021年4月上旬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建有莓茶基地1338亩,注册了“金竹界铂茶”商标。“老百姓的茶我们应收尽收。”这是宋新祥的承诺,今年清明节至“五一”假期期间,宋新祥以16元至20元每斤的价格共收购2万斤鲜叶。2021年4月,永顺县半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拿到SC生产许可证,通过公司电商仅4月份就销售莓茶1.4万斤。宋新祥说,公司共有4个发货点,每个发货点最少也有几十个订单,高峰时4个供货点能有2000多个订单。
茶叶加工厂的建成不仅解决了茶叶销售问题,也带动了本村及周边镇村百姓就业,张兰兰就是其中一员。今年50多岁的张兰兰家住塔卧镇三家田村,今年4月经人介绍来到加工厂工作,负责茶叶烘干和装货。她说:“一天100元,还包三餐,工作也不累。”
作为永顺县十三洞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张河祥表示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共有29人加入,经与永顺县半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达成共识,以一斤鲜叶一元的提成返还给合作社作为村集体收入,仅4月初采期共收入1万余元,预计今年可收入15万余元。张河祥坚信,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莓茶产业一定能在合亲村发展起来。
合亲村的莓茶故事从2020年才开始,虽根基不深,但“富筹者”联盟的执着、坚定、认真定汇聚成底气,让茶苗在合亲用力扎根、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