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恩彪)“搬运菌棒时记得轻拿轻放、不要损坏外层的薄膜,摆放时每个菌棒间距8至10cm。”近日,一辆满载毛木耳菌棒的货车停放在龙山县茅坪乡竹柯村2组木耳种植基地, 农户、党员志愿者们卸货、搬运、上架,眉宇之间充满着期待与喜悦。
自后盾单位州民宗局、州中石化驻村帮扶以来,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积极谋划产业发展,聚焦“一村一品”,结合竹柯村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资源优势,提出发展“短平快”的木耳产业设想。
种植毛木耳,需要搭建钢架棚,合适的基地选址成了摆在村里的第一道难题。面对选址困境,竹柯村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农户负责提供土地、大棚及日常的栽培管理,合作社则负责基地改造、菌棒采购、技术指导与后期的市场服务,产生效益后,按一定比例分成,使得问题逐渐迎刃而解。
“木耳具有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每棒能采4到5茬,产鲜木耳1.5公斤左右,首批种植的3万根,预计能产干木耳7500公斤,毛收入可达20余万元,此外还可带动稳岗就业,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在州民宗局与州中石化的大力帮扶下,我们有信心把木耳产业做大做好。”村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