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诚
人生有缘,团结报社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单位。自从进入团结报社,我就像进入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生活、学习、成长、进步,直到取得一定的成绩。《团结报》是我永远的家。
1985年6月,我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即将分配工作。当时社会上掀起一股人才热,全国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引进人才。记得有一天上午,团结报社主持工作的副总编辑方苹,带着记者部副主任彭益、司机陈和应,在湘西同学的带领下,来到我的宿舍,问我是否愿意去报社工作。
湘西,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到报社工作,求之不得啊。
我们上大学时,全国正出现了一股“沈从文热”。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像出土文物一样,备受文学爱好者青睐。恰好,以研究沈从文而著名的学者凌宇,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我们系,给我们讲授沈从文。凌宇老师是龙山人,在他的讲解下,我对沈老的作品更是偏爱有加。想到湘西是沈老的故乡,是湖南的“边城”,我毫不犹豫,毅然决然来到湘西。
我是邵阳崀山农村出生的孩子,自小经受了各种磨难,所以适应性强。一进湘西,立即融入湘西。就像一颗异地的种子,很快在湘西这块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报社,我虚心向老同志们学习,从学写新闻起步,到编辑新闻,主持版面,既学习业务,也学习做人,学到很多东西。为我以后长期从事新闻和文学事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1988年,报社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撰写《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湘西报纸史料部分。我经过走访、搜集有关史料,才知道毛泽东亲笔题写“团结报”的来历。
“团结报”的前身是1949年12月1日创刊的《湘西新闻》,1950年1月1日,更名为《湘西日报》。1952年,准备更换新的报头,湘西州委向湖南省委报告,恳求时任省委书记周小舟请毛泽东同志题写。周小舟曾任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听了情况后,写下了三个“团结报”的题字,交给周小舟。周小舟回湖南后,便选择了其中一幅作为报头。当时湘西还不能制版,是在湖南日报社完成制版后,带回湘西的。1952年10月28日,《团结报》报头隆重启用,一直刊用至今。这是毛泽东题写的唯一一份地市级报纸的报头,意义重大,弥足珍贵。
在报社工作期间,我经常深入基层,采访写作,也写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报道。反映龙山土家农民率先上山开发的典型《全修鹏的创业路》,被评为湖南省地市报纸好新闻一等奖,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二等奖,全国第二届(1989)少数民族报好新闻二等奖。反映古丈县高峰乡招聘干部李云飞在扑灭山火中光荣献身事迹的长篇通讯《人生答卷》,荣获湖南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1989年,报社在湘西率先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中层干部实行全员竞聘。我经过激烈的竞争,出任群工部主任。这年的4月,古丈县一鞭炮厂发生爆炸,有6位土家姑娘烧伤严重而无钱救治。我当即向领导汇报,在报纸开设“为了六位烧伤姐妹的康复”专栏,连续刊载来信、捐资、抢救护理六姐妹的情况,直至她们康复,形成了一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系列深度报道,被评为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湖南省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1992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到湖南广播电视台驻湘西记者站,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虽然离开了报社,但我经常回家,也经常与报社的编辑记者们一起出差采访,时有合作。见到报社的领导、老同事,甚至是后来的晚辈,就像见到家人一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感、亲近感。
2012年,我调回长沙,到湖南广播电视台总部上班。虽然人离开湘西了,但没有忘记这个家,还经常为报社写各种稿子,每年发稿二三十篇,有些还被连载。
近年来,我主要在文学上发力,抒写湘西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乡土人物、民情风俗及发展变迁等等,很多稿子是在《团结报》首发,再被“学习强国”等转发。尤其是对湘西文化的解读,深受编辑和读者欢迎,有些还获得全国奖励。
从2011年开始,我先后出版了《崀山走笔》《本色凤凰》《阅读湘西》《走玩湘西》《凤凰:那些人,那些事》《吊脚楼下的湘西》等8部散文集,被评论界誉为“湘西深处的真诚心声”。
2017年,我被评为湖南广播电视台一级文学编辑。2019年,又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得感谢报社这个家,一直以来对我的栽培,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我不是一棵大树,我只是一根小草,但我热爱、珍惜、感谢并感恩脚下这块土地。我始终觉得,是湘西的山水养育了我,是湘西的土壤成就了我,是团结报社温暖的大家庭教育培养了我。
湘西一梦四十年,魂牵梦绕是湘西。不论我走到那里,不论我离开多远,《团结报》,始终在我的心中。《团结报》,永远是我的家!
(作者简介:范诚,湖南广播电视台一级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