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石秋云
30天能做什么?对于吉首市委组织部的乡村振兴联系村白岩村来说,30天,是全村油茶梦的起点。
7月1日,记者来到吉首市马颈坳镇白岩村,从村部沿着产业路驱车向坡顶蜿蜒爬行,600余亩油茶产业基地便错落有致地在眼前铺开,新栽的油茶树抽出了新叶,套种的黄瓜、豇豆等蔬菜挂满藤蔓青翠欲滴。
海拔500多米的白岩村山多地少,村民一直以来对发展油茶产业愿望强烈。吉首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把油茶产业打造成振兴白岩村的一大产业。今年初,2.5公里产业路的拉通以及前期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村民们信心满满。
然而,就在群众摩拳擦掌之际,承包方的单方面退出,让白岩村的油茶产业差点夭折。原来,白岩村采取“承包方+农户”的模式开发油茶600亩,村里将土地平整以及油茶培管等相关工作承包给了承包商实施。今年初,上级相关部门对油茶种植政策调整,自认为继续做下去会“亏本”的承包方有意退出,导致本应在去冬今春就要完成山地开荒、平整等前期工作的项目,一拖再拖,到了三月初油茶种植最佳季节,仍然不见开工迹象。不少村民发问:“白岩村的油茶到底还能不能搞?”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600亩油茶,对于还处在产业发展初期的白岩村来说,一步都慢不得。如果三月份之内没有完成种植,今年就白搞了。
“老板不做,我们自己来做!”就在3月初承包方解除合作的当天下午,白岩村驻村第一书记向笑、支部书记梁民祖紧急召开了党员大会,向笑的第一句话就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怎么做?大家把账一细算,600多亩山地,4万余株油茶苗,最低还需要30万元,可是,钱往哪里来?
乡村振兴,组织先行。这时候白岩村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发挥了出来。村集体经济结余7万多元、驻村工作队办公经费6万多元、村办公经费4万多元……全部掏了出来。还剩10万元的缺口,就和负责施工的挖掘机老板打欠条。面对白岩村的决心,挖掘机老板由衷地答应下来。白岩村村支“两委”统一主导产业开发、村民负责培管属于自己的油茶,群众的力量得到了更好地凝聚。全村160余户600余名村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激情又熊熊燃烧起来。
一个下午,村支“两委”统一了意见;第二天,5台挖掘机就进场施工。
20天, 600亩油茶基地开荒、平整、挖穴等施工顺利完成。
6天, 4万株油茶苗按照林业部门要求定植完成。
……
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成员忙得像陀螺,硬是把一个个山头“啃”了下来。
油茶生长周期相对较长,驻村工作队采取与蔬菜套种的形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目前规模达到100余亩。同时,引进晟兴公司,拓宽了村民销售渠道。针对蔬菜产业“菜品”较为单一的现状,白岩村还发展香菇、黄骨鱼等产业,把产业振兴这桌菜搞得“丰盛鲜美”。今年初,白岩村成立了村级劳务公司,承接油茶种植及培管、“一事一议”项目等务工。一系列组合拳的施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加了村民收入,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预计可达50万元。
下一步,白岩村一方面继续打造油茶产业以达到千亩规模,另一方面积极衔接相关职能部门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油茶培管。由年轻人的油坊梦、老年人的树下捡茶籽梦等汇聚而成的白岩村“油茶梦”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