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7月07日

结缘六十载

谭永凯

岁月悠悠,如酒如歌。不知不觉中,我与《团结报》结缘已有六十年。

1961年9月,我考入保靖民中高中部。晚自习前,我担任读报员念读15分钟《团结报》。

1962年5月23日,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回家务农。第二天,我到公社邮电所,花6元钱,订了一年《团结报》。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报写稿,开始结识《团结报》。

我连续投了20多篇稿件均石沉大海,开始心灰意冷了,便将自己情况写信告知报社。不久,我收到《团结报》群工部回信,鼓励我积极写稿,并寄来内部刊物《通讯工作》和三本稿纸,心里特别激动。

1962年11月20日,我写的读者来信《要认真做好〈团结报〉投递工作》,被《团结报》采用,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十分激动,一口气看了好几遍。不久,我被《团结报》发展为农民通讯员。时任报社群工部主任的周德启(周大姐),经常写信教我如何抓题材、写稿等。

1973年12月15日,州团结报社通知我参加“全州工农兵通讯员座谈会”,让我高兴得一夜没睡着。天刚蒙蒙亮,我便起床、洗好脸、穿上草鞋,翻过五座大山,一路风尘一路歌,步行90多里山路赶到吉首。

时任报社副总编的谢经伟及记者石水生、罗兴义等为大家上课。座谈会上,学习了毛主席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我领会了“全党办报、全民办报”的深刻含义,作为一个农民通讯员更加充满信心。

1984年,国家推行干部聘任制,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文化在高中以上青年可以参加考试。时年38岁的我,因“能写”被破格录用,成为了一名乡镇干部。

1986年春天,乡党委要我牵头在全乡开展贫困情况调查发现:中心乡中心村二、七组,在大包干责任制前,都是全乡最贫困的组;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后,二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科学种田,几年时间变成全乡最富的组;七组产业结构单一,科学种田意识差,依然停留在全乡最穷的水平。我认真分析对比两个组的情况,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同在一条起跑线,为何相差一大截》,在1986年6月26日《团结报》以头版头条刊登,并加了“该走那条路”的短评。

1988年,我调往吕洞山区公所工作,到县民委争取300元,举办全区通讯员培训班,请《团结报》当时的记者龙四忠上课,为5个乡共培训通讯员34名。同年,我在《团结报》上稿29件,其中头版头条4条,年终评比荣立三等功。

1997年,我任县委驻原仙仁乡科秋村工作队队长。原来的仙仁乡是全县最小的乡,经济很落后,新闻报道几乎为零。那年,仙仁乡在《团结报》上稿8件。

退休后,我参与县老年大学组建工作,十年内在《团结报》发表200余篇文章,受到县委宣传部的表彰。

六十岁月,弹指一挥。我年已76岁,从1962年16岁时开始写稿,至今已满60年。我从《团结报》起步,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路越走越宽。如今,我仍坚持看《团结报》,坚持学习,坚持写稿,有生之年,笔耕不辍!

(作者系保靖县农村经营管理服务局退休干部)

--> 2022-07-07 1 1 团结报 c93559.html 1 结缘六十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