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林
《不做庸师》作者常作印,系全国著名班主任、优秀语文教师、十佳教改新星、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得主,全国教育科学“九五”科研成果奖获得者,《班主任》《教师博览》《新语文学习》等杂志的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等20多家报刊重点报道和推介名师。他被媒体誉为“教改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本土教育变革的领跑者”。常做印的经典教育格言是:不做庸师,守住教室,与学生一起成长;以纯真天性,书写灵魂里纯净的教育史诗。
《不做庸师》全书包括: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以思考的姿态前行、在夹缝中追寻教学的诗意、教并快乐着四个章节。该书系统阐述了作者近年来对教育的思考,以随笔为基本形式,以对各种教育生活的幽微叙述为基本内容,以切近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方式,促成教育常识的回归。作者认为,教育启蒙有赖于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持续不断地对话。
其书中谈到,不做庸师以思考的姿态前行,这一章节让我感触最深。试想如果年复一年地走老路,岂不就是书中的琼斯先生吗?如果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收获的多半就只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教师。快乐的前提是明哲,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在工作中体现出价值,不断地学习、思考、创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首先,老师要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每年学校组织“薪火相传,师徒结对”活动,请资深教师做师傅,从课前备课、组织上课、课后反思等教育教学环节上,来指导年轻教师。除了徒弟常请师傅走进课堂旁听,课后对其进行点评改进外,师傅也要学习徒弟敏捷的头脑,娴熟的信息技术,对照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情况,借鉴、实践、反思。既学习他人的长处,又要能保持自己好的做法,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育人方法。
不做庸师,勇于挑重担磨炼自己。在教育行业内,当班主任是公认的辛苦。但是,想要快速提升自我,就得勇于争当班主任。通过繁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为自己增加接触孩子、了解学情的机会,同时给自己和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情感,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班主任更是一名教师获取教学经验、快速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只有老师自己心存美好,才能向学生撒播理想的种子、美好情操的种子。这样,孩子们才能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既懂得做人的底线、有追求的目标,又有生存的本领。这是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全力以赴的事。
不做庸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主动请缨外出观摩学习,参加优秀课堂竞赛、论文评选、读书征文和教育论坛等活动。多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就多一份成功的机遇。
不做庸师,需要长久的信心与耐力,需要卓越的素质和对教育事业浓烈的爱。工作了三十三年,我始终践行着不做庸师这份道德操守。
不做庸师,关爱学生生活,从整理仪容做起
三十年前的小溪完小,校园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学校正东面敞开,其余三面被大山包围着。冬日来临,寒风吹进校园,呜呜地打转,让本就空旷的校园更加寒冷刺骨。两百多个学生校内就读,其中大部分寄宿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
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寄宿生早晚洗漱问题。天气太冷,他们没养成早上洗脸晚上洗脚的习惯。长此以往,个个看起来黑不溜秋的,耳朵冻得又红又肿,嘴唇也干涩起皮。晚上就寝时,脚丫大多也不洗,让寝室原本狭小空间里的空气显得相当污浊。
于是,当时工资微薄的我,花八元钱买了一口大锅。在一个有阳光的下午,我带着几个同学来到校园的南侧山脚下,就着山势挖了一个灶坑,学生搬来石头加固,砍来树丫,割来茅草,搭成了一个简易而漂亮的草棚。水是我与学生用竹子做成的竹槽从山沟里引来的。
第一次烧成热水的时候,我专门停课,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清洗个人卫生。看着学生排队舀水,兴高采烈的样子,内心里的成就感爆棚。安排好了捡柴、早晚烧水、保证水源的学生值日表。从此,学生在冬天里可以洗上热水脸,变得干净漂亮了许多。
不做庸师,关心学生品行,激发学生感恩心
千年古镇王村,一个美得令人窒息的地方。
王村码头,在沈从文笔下是“白河上最清奇的码头”。
从码头顺着山势逶迤而上,五里石板街是王村的明显标志。石板街两旁商铺林立,每天南来北往的商人络绎不绝,王村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王村里的学生从小不免娇气,而其父母又缺少关心。
王村一小坐落在古镇的中心,四周商业气息浓厚,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事。那年我带一个班的数学并任职班主任。
一天体育课上,一学生用红色液体在厕所内墙上,喷上了大大的一行对我极带侮辱性的脏话,字迹第一时间被学生发现,并报到了德育处,德育处的王主任马上集合上体育课的学生进行训话。经排查后,查出是小周所为。
小周是我班上成绩名列前三的学生。追问其原因后,只是因为他认为我工作太认真,管得太严,他没有时间玩耍,他来校读书只不过是想混混时间而已。至于成绩好坏他从不在乎,他的爸妈也从不过问。
这件事让我大受震撼,我反思着应该办怎样的教育?小学教育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行,才能让其终生受益呢?
首先从感恩教育抓起,让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包括:感恩祖国、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社会及大自然等等。
由此,我向学校建议开展一系列感恩活动,如让学生养成说文明用语的习惯;教他们唱感恩歌曲;带他们一起观看感恩影片,在强大的视觉冲击感染下接受感恩教育;朗读感恩诗词文章,让学生熟读;要求学生写感恩信,把感恩的心用文字书写出来;做感恩事:每天在家或者学校至少做一件感恩的事情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老师的辛苦及生活的不易。
自感恩活动开展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得到了乡党委书记向加林同志的表扬与肯定。多年过去了,我和其他老师共同创作的一套《感恩的心》“感恩操”,直到现在每天课间操时学生还在坚持。学生及家长的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强,社会道德风尚得到了提高。
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注定干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我只能脚踏实地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些对社会、对学生终生有益的事情。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不做庸师,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