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7月14日

我素未谋面的通讯员

周笃雄

2019年5月20日,我收到一件包裹,迫不及待地打开,里面有新书,有理论专著、散文集、诗歌集等。这位热心人是谁呢?仔细一看,作者是黄宝维先生。

猛然间,记忆门窗豁然开朗,他就是60年前泸溪县达岚公社罩子坡的《团结报》农民通讯员。和其他工农通讯员一样,素未谋面,但早已成了书信密切来往的知心朋友。

1963年1月,我调离团结报社,从此就失去了联系,弹指一挥间,就是60年。这时我捧着他用心血写出的沉甸甸著作,感慨万千。

1959年底,我进入团结报社编辑部,在老报人郭子凡、刘仁民等老师手把手的辅导下,业务能力迅速提高,很快适应新闻工作。1961年初,为全面落实“全党办报”的方针,使《团结报》更好地发挥“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巩固和提高通讯员队伍,编委会决定专人管理通讯员,掌握来稿情况,处理来信来访,我由第三组(文教卫体和副刊)调到总编室,做人事、通讯员管理工作。通过认真整理,统计出通讯员有2500多人,基层干部通讯员100多人,其中有一批工农通讯员,这支队伍分散在全州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是办好报纸的有生力量。

当时国家正处在建设阶段,通讯还不发达,编辑部仅一部电话,而许多通讯员的住地和工作单位没有电话。因此,编委会要求每个编辑每人每月给通讯员手写书信30封以上,信封和信笺必须保证需要。我及时到印刷厂排字车间,肖德纯师傅从铅字架上将毛主席题写的“团结报”三个字的锌板递给我,从此毛主席题写“团结报”三个字印在了信封和稿纸上,取代了原来的宋体字。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正处在困难时期,印报纸的新闻纸张都很困难,这批信封和稿纸本都是造纸厂收购旧废纸加工而成的再生纸,但大家都很理解当时的暂时困难,并未影响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反而激发了写稿热情,稿件来源稳定,质量也越来越好。

那个时期,编辑部只有30个人,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迎难而上,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当时,住房条件很紧张,又面临大街,大多数干部两人共住一间,我与李卫国、田心渊、杨隆俊4人合住一间。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载着水的木轮板车从窗前吱吱经过,大家便起床到峒河边洗漱。休息时间,我们把办公室周围的空坪隙地都种上蔬菜,我和马光文、孙启忠在矮寨坡安营扎寨,播种粮食,以改善职工生活。同志们在困难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保证报纸按时出版发行,与通讯员的书信联系从未间断。

通讯员特别是工农通讯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生产劳动任务重,交通又不方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我主动编辑了《团结报通讯》32开的小册子,确定了几个栏目,有当前报道提示、转载新闻写作论文,介绍新闻写作知识,评价通讯员稿件等等。每期印刷后及时寄给通讯员。后来,编辑部选辑了40篇文章,编成了《关于新闻写作问题》一书,由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对编辑记者和通讯员的新闻业务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报社还重点培养一批工农通讯员,我除了与他们通过书信联系紧密外,还在通讯刊物上评价他们的文章。虽大多数人素未谋面,但彼此如同老朋友般熟悉。如今,80多岁的我对他们仍记忆犹新,记得工人通讯员中有州机械厂的罗尚泉、农民通讯员有泸溪达岚公社罩子坡的黄宝维、保靖县毛沟公社卧党大队的徐斌、凤凰县的向宽高等等。黄宝维同志,中学毕业后回乡当农民,没有放弃学习,经常写一些通讯和诗歌投给报社,到信用社工作后同样积极写稿。后来在县金融部门工作,写了不少论文并获省以上部门的奖励,被评为高级经济师,业余时间创作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有的获全国伯乐文学奖,被吸收为省作协会员。

1963年1月,我恋恋不舍地调离了团结报社。在报社工作时间虽短,却是我人生中极其重要的驿站。六十年来,《团结报》成了我每天必读的报纸,看到新闻报道越来越快捷,内容越来越丰富,报纸越办越好,甚是欣慰。我时时怀念那些素未谋面的通讯员,特别是工农通讯员,经常从《团结报》上寻找他们的踪迹。当年他们那龙飞凤舞的笔迹仍然在我眼前浮现,他们那有血有肉的文章依然在我脑海萦绕,他们那发自肺腑的诗歌仍然在我耳边回响……因为他们来自湘西这片沃土,来自广阔的农村,来自机器轰鸣的车间。这批通讯员有的在工作中为湘西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有的像黄宝维同志那样著书立说歌颂湘西的巨变,为湘西的发展鼓与呼,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梦想。

当年为《团结报》发展做过贡献的通讯员们,如今有的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有的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形象,已深深烙在我的脑海。

--> 2022-07-14 1 1 团结报 c93873.html 1 我素未谋面的通讯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