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海
感受底层运转
我们这批年龄相近的同学,从镇一小毕业后,多数走上社会,有的较早就随大人做工谋生。少数同学考上吉首县第一中学和吉首镇新开办的群慧中学。
1964年,湘西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吉首县办点,西门垅所在居委会进驻了社教工作组。在运动后期,社教工作组充实、健全了基层组织,新配了居委会主任和居民小组长。记得居委会主任由干部家属侯学英担任,推选镇联合厂出纳李群芝的母亲做西门垅片区居民小组长。
邻里相处,免不了有磕磕碰碰。小孩扯皮、垃圾丢放、搭建棚架、议论是非,都容易引起邻里矛盾。有的由小组长出面,劝一劝就和好了。遇到双方误解深的,积怨结下梁子。也有不服气把状告到居委会主任那里的。居委会主任侯学英办事泼辣、心直口快,有时秉公处理也会招致当事人的不满。
社教运动后期,吉首镇出面成立劳动服务大队,发动无业人员及靠打零工谋生的居民,加入有组织的劳工服务。我母亲一向靠帮人洗衣、为奶牛场割牛草、挖土方挣钱,收入极不稳定。参加劳动服务大队后,从事运输砖瓦砂石、预制板、筛取河沙等为基建服务的工活,不再为每天找工做发愁。随着吉首基建业务的拓展,西门垅无业人员的收入有所增加,街巷里的欢笑声多了起来。
接着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波及了一些成分高、有历史问题及当权基层干部家庭。我的岳父谭文生在吉首县公安局做刑侦股副股长,一家人受“砸烂公检法”影响,下放到寨阳乡新溪大队大塘坡落户。平常处事小心谨慎的高隆瑞一家,因出身不好也被下放农村。他家的封火砖墙院落,租给别人居住,从此再没有返回。家住西门垅的吉首镇副镇长吴启林,在单位亦受冲击。从停课闹革命、红卫兵串联、造反派武斗、农民进城抓坏人、清理阶级队伍,到动员中学毕业生和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少西门垅住户,遭遇了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
那些年,虽然常有政治运动的震荡,但对平民百姓生活的实际影响,不是那么明显。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找政府说事。一般人家只要安分守己,不去张扬惹事,日子还算过得去。粮油面肉、豆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尚有低限保障。有工作的人都由单位管着,工资虽少,但月月有发。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年底可以申请单位评定补助。平常日子过不去的,可从单位借取互助储金救急。子女多的特困家庭小孩上学,有减免学杂费的优惠。读中学的困难学生,政府分等级评发助学金。我在吉首一中读初中,就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帮了大忙。那时日子尽管过得紧手,但大家心里比较踏实。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底层投机取巧、冲动整人的“猛子”,毕竟极少。我们见到的基层骨干,多数朴实敬业。他们以自己的默默付出,维护、支撑了动荡时期的基层运转。
好好活着
面对物资匮乏乃至时运不济,西门垅老百姓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些遭遇困境的人家,能扛着艰难、委屈,有的苦熬等来峰回路转。邻里之间的交往,亦不乏人性的温暖。
不时来西门垅串门的盖斌,当年十五六岁。其父盖明德是州人民医院骨科医生,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中病逝。州医院领导照顾盖斌进后勤科做食堂采买。盖斌工作一腔热情,业余时间不忘读书练字。后来,盖斌投靠陕西户县他姐姐家。临走时,一再感念领导、同事在困难时期给他的特殊关照。
家住北门上的同学张世福,其父被判重刑,其母不离不弃,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靠在关厢门日杂店卖货过日子。张世福继承母亲的贤惠、厚道,无论读书、下乡和后来回城做木匠,不会埋三怨四,一直老老实实做人、学艺,跟街邻结下了很好的人缘。
杨孟寨的王大义一家为人义道,在“文革”中遭遇不幸。他家里屋场宽敞,安有石碓、石磨,西门垅街邻平常推磨五谷杂粮,过年过节做粉蒸肉和糯米粑的粉子,都是借他家碓磨然后加工的。我父亲所在的中药店,一年照顾家属磨碎几次明矾,赚取点收入。母亲带着我们几姊妹在他家厨房冲碓,一做就是一天,大义父母不怕添麻烦,招呼我们喝水、歇气。
杨其彪与向根生,是街邻称颂的热心肠夫妇。杨其彪的岳父是当地农会的土改根子,他在吉首化工厂做采购员,见多识广,特别健谈,为人豪爽大气,熟人托他出差带买一些紧俏货,他尽力帮办。遇街邻家有红白喜事,他出面打点应酬。我与爱人谭世英的姻缘,就是根生大姐帮助牵线做媒促成的。
街邻张明军的继母吴登柱,是社塘坡乡坪云村人。坪云村出过乾嘉苗民起义首领是吴八月,村庄与我母亲娘家罗家寨田土相连。后来我家遇吉首县委会扩修宿舍需要搬迁,吴姨接纳我家选址在她家左侧,她说你家搬来有事好相互照料。明军的父亲张水保开始在县委会做炊事员,后来下放到县文工团继续做饭,一生兢兢业业。张明军“文革”中先招工到龙山洛塔煤矿挖煤,之后调州二轻局做会计,近50岁时转岗到吉首市检察院任反贪局长。父子俩忠诚老实,做事靠谱,可惜都天不假年。
同学张从喜母亲早逝,三兄弟跟着父亲过日子。从喜读书成绩不突出,但善于钻研技艺。他招工进吉首汽车配件厂做钳工,成为车间一把好手。朋友家有机电维修、安装,请他帮忙,他乐于接活。经他手设计、制作的家用金属器具,有模有样,经久耐用。
街邻熊茂新,父母都是基层领导。他的父亲熊节安任过县财政局副局长、县计委主任,母亲杨姨是县制鞋厂书记。父母为人温良低调,很少谈起做过的善事。熊茂新身材高大、一表人才,参加工作后当过工人、司机,后遭受病痛,不幸英年早逝。
倒是当年的钓鱼高手葛四超有些财运。他招工到吉首县水产公司杀猪卖肉,后来自己下海创业开办厂子,注册“葛四腊肉”,一时生意兴隆,成为吉首地区腊味加工的一块牌子。
历经岁月磨炼,西门垅住户留下的长者,多数是文化欠缺的妇女。这些老人一生勤俭持家,虔诚向善。平常念着苍天有眼,教育儿孙不做亏心事,要行善积德。老人们的心愿,就是希望家人及儿孙平平安安、珍惜当下、好好活着。
如今,吉首城市发展面貌大变。西门垅的住房普遍拆旧建新,水电路和公共卫生有了很大改善。这里的多数住户已迁往峒河对岸的向阳坪居住,少数在吉首新开楼盘和乾州新区购买商品房安家,有的随工作变动迁到外地城市,剩下的老街邻不多了。
西门垅的发展变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感知时代前行的脉动。 (全文完)
(本组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