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西团结报社出版广告热线:8518919订阅热线:8518693






2022年07月25日

梦想出发的地方

吴国恩

1984年,17岁的我毕业回乡,成了一名泥瓦匠。三年的农校生活,我于农业知识并不热心,却对文学狂烈地热爱起来。农闲之余,我不知疲倦地阅读,不知疲倦地写作,几年写下百余万字的“作品”,退稿信堆积足有一人多高。一次又一次的退稿,让我心情沮丧。有一天,我把几百封退稿信件抱出来,推在院坝里点上火,心里默默念叨:“再见了,文学。”父亲冲出来,手忙脚乱地踏灭火苗,把那些信件抢了回去。

我心灰意冷,溜达着去村支书家玩,恰好老向来了。老向是邮递员,隔几天来村里送一次报,一送一大沓。他说:“小吴,看看《团结报》吧,我觉得你可以投稿给他们 。”我拿了一扎《团结报》回家,躺在床上阅读,从头版第一个字,读到四版最后一个字。从那以后,我爱上了《团结报》,每次估摸着老向该来了,我就去村支书家“抢”报学写新闻稿。消息、通讯、小说、散文,我想到什么写什么。我每次把稿件工工整整写好,赶场天到乡邮局瞅没人注意时投进信箱就跑,但一直未能刊发。

我有一个堂哥是村里的团支书,很勤快,经常义务清理村里的蓄水池。早上扫地,他拿着扫把可以从蓄水池一路扫到他家门口。我洋洋洒洒写了一条消息投给《团结报》,也许是编辑为了安慰我吧,那个稿子发表了,手指大一条,标题为“团支书吴进华十年如一日义务清扫蓄水池”。那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自己激动得睡不着,看了一遍又一遍。

不久后,我突然收到了团结报社石昌森老师给我写的一封信。他当时是《团结报》二版的编辑,我投的稿件大多由他处理。他在信中鼓励我多写多投稿。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我采写的消息、通讯开始在《团结报》频频发表,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团结报》的业余通讯员。但我的理想大着呢,通讯员当上了,还想当作家。小说散文,我就拿着《团结报》“兄弟河”副刊发表的作品当“样板”比划着写。1989年,《团结报》举办了一次“湘泉杯”小小说征文赛,我的《老人与牛》获得了二等奖,报社颁发奖品找不到我,就由我邻村在县政府办工作的刘志求先生带回来。奖金和两瓶“湘泉酒”带到我家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了,我家正在打糍粑。父亲喜出望外,热情邀请刘志求一起分享美酒,还特意批准我也喝一杯。那种快乐、满足,以及美酒的清香,至今还存放在我的心底。

1992年,因我发表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县里特批我招了干,借用在县委宣传部,代理新闻专干。我终于有机会去团结报社,见到我所崇敬的编辑老师们。石昌森老师是花垣民乐人,身材敦实。我们在一起,都说苗语。每次见面他必请客,小馆子里点上一两碟菜,喝点小酒,其乐融融。那时,梁晓玲老师是“兄弟河”的编辑,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老师。她为人严肃,见面必是谈文学,教给了我不少文学和新闻写作知识。

1996年,我在当时的雅桥乡任副书记,还是坚持给《团结报》投稿。有一次,我在农村调研后采写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报告文学《迷信,在城市徘徊的幽灵》,本以为篇幅过长《团结报》发不了,没想到几天后的《团结报》用一个整版全文发表了。接下来,我又写了几篇类似的报告文学,都是整版,甚至一个半版发表在《团结报》上。

1997年,我有一次去团结报社办事。梁晓玲老师对我说:“国恩,你不是想当作家吗?我们《团结报》是你起步的园地,你还要多写,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于是,我开始尝试短篇、中篇,甚至长篇写作。十多年来,在《当代》《小说月报》《联合文学》等发表百余万文字,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我的两个长篇被《当代》刊登并转载时,我第一个电话打给了梁晓玲老师。

“你成为作家了,要记得还给《团结报》投稿呀!”她说。

“会的,”我宣誓一般地回答,“我永远不会忘记《团结报》的。”

《团结报》,我的摇篮,我的保姆;《团结报》,我的家园,我出发的地方。每一次提起笔来,往事就浮上心头,怎么会忘记?又怎么能忘记呢?!

(作者单位:花垣县文联)

--> 2022-07-25 1 1 团结报 c94529.html 1 梦想出发的地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