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来看,就业是为政之要,就业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决定家庭喜乐悲欢。我们应把稳就业、保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让政策精准发力,实现就业落地落实。
精细对接政策需求,拓宽保就业渠道的宽度。要积极与上对接争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政策,在发展的审批、补助、权限等方面因地制宜的扩大、增加政策红利,从政策高度给予经济发展支撑。经济发展好了,就业环境就好了。同时,要精细关注政策推进落实的适配度和效率度,在关注政策享受者的需求中及时调整不相适应的政策,及时补充、增加对就业、对发展有利的政策。通过政策吸纳各方资源,锻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点和市场卖点,做强经济发展,反哺群众就业。
精细对接企业需求,挖掘保就业渠道的深度。企业是就业的土壤,企业稳则就业稳。在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风险挑战增多的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各式各样。在生产、材料、销售、资金、市场等各方面需应对的难题各不相同。地方各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企业联系,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多和企业、员工交流谈心,走进市场,关注市场环境对企业的挑战是什么,对企业的机遇是什么。相关职能部门、银行部门等要发挥行业优势因企制宜、精准对接,在政策和条件允许范围内,企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就帮助什么,就解决什么,尽最大可能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当然,企业帮扶要讲究度,不能搞“保姆式 ”帮扶,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优胜劣汰。
精细对接群众需求,提升保就业渠道的温度。人民群众失业既有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业、自身能力不足的失业,也有个人难以融入社会的失业。就业、失业、再就业是一个过程。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合理判断市场发展趋势,精准推断发生失业的时间、规模、原因等,因人施策给予帮扶。结构性失业要做好失业人群的思想工作,加强生活保障,确保失业期间基本生活需求。自身能力不足失业要对接好企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新就业岗位能力素质培训,根据不同失业人群的文化、年龄等综合素质设置培训课程,加强失业者技能培训。自身意愿失业的要做好思想沟通,打通思想顾虑。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岗位输送,为失业人群提供再就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