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肖庆宾 通讯员 何 鑫 李佳佩
7月21日,天刚麻麻亮,吉首市双塘街道阴上村里静悄悄地不见一个人影。沿村道继续往前走,一处叫“彭冲”的瓜田里却是语笑喧阗。绿油油的瓜藤爬满地,一个个浑圆饱满的西瓜长势喜人。瓜农们背着背篓、挑着担子,熟稔地在藤蔓间转悠,敲敲这个,拍拍那个,而后采摘、搬运、装车一气呵成,这番忙碌的景象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脆沙甜,汁水多,吃完一片想一个。”这是驻村干部张志忠对村里西瓜的评价。据了解,依托双塘镇特有的砂质壤土,以及阴上村通风顺畅、光照充足的自然环境,村里出产的西瓜,凭着果香浓郁、肉质细嫩、多汁味甜等特质,在选择众多的水果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双塘西瓜”成为市民降暑解渴的“心头好”。
7月伊始,一辆辆货车从村内满载而去、空车而归,不久后超市、市场的货架上便出现了双塘西瓜的身影,收购价格同往年比只升不降,看着小小的村道上车水马龙,种瓜群众喜笑颜开。 “今年年成好,粗略估计有5万公斤左右,村民保底收入能有15万元。”吉首市市司法局驻阴上村第一书记樊刚介绍,届时部分收入还将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以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近年来,双塘街道全力支持“双塘西瓜”绿色标志品牌建设,依托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集体公司+”,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样板,即坚持全体村民为股东,村民委员会为非自然法人的原则,推动街道辖区内11个村(社区)成立集体公司全覆盖,同时立足各村实际,进一步明晰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经营方向。
瓜果丰收期,通过联合周家寨社区、阴上村、富强村3家集体公司,以集体公司组织收摘西瓜统一到农贸市场、商场超市、茶楼、学校等集中销售,并采取短视频带货、摆摊零售、体验式采摘、举办双塘西瓜节、修建省内首个“西瓜文化教育博物馆”等方式,进一步打响双塘西瓜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全方位拓宽销售渠道,真正让瓜农“不怕种、不愁销”,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