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首东站出站,接站的湘西小妹让我眼前一亮。我特意戴上眼镜,看小妹的瞳孔,漆黑、清澈的瞳孔,和围棋的黑子一样。”这是作家毕飞宇第一次来湘西对湘西人的直观感受。在未踏上这片神奇、清澈的土地之前,他对湘西的印象,是从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了解到的。“我一直认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不是真实的湘西,我一直好奇,怎么会有这么清澈、美丽的地方?”
到了湘西,他发现,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才能涵养出这样的沈从文,一个把中国现代汉语提升到一个新的美学高度的沈从文。他的湘西,蓝的、绿的,有很多枝桠,美得令人神往。“湘西是迷人的,文字的神奇,来到湘西,我的内心充满了渴望。”
谈到黄永玉,毕飞宇说,“老爷子的画享誉世界,我不懂美术,但是他色彩斑斓的作品中,透露出他的性格,骨子里的那种劲儿,性格里的真,像湘西的水一样清、透,是湘西这片土地才能孕育出的。”
此次毕飞宇来湘西,是参加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签约授牌仪式。“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作家的个人命运与脚下的土地血肉相融,只有勇敢地面对这片土地,才能写出令人感动的作品。”毕飞宇谈到文学创作,十分谦逊,“写作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表达方式。在江苏,作家团体叫‘苏军’,而湖南这片土地,也孕育出了文坛‘湘军’。作家的教养、境遇都影响着其想象和创作。字里行间包含了许多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方式,这也是创作的魅力所在。能来湘西,寻找不一样的湘西,让我很高兴。”
(本报全媒体记者 石 流)
毕飞宇,江苏作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陆续发表了《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等小说。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玉米》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推出《毕飞宇文集》九卷本。